约9740字。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一、内容提示
1、“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如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等。
2、直谏与讽谏
古代臣子劝谏君主大体有直谏和讽谏两种:直谏就是直陈弊端,直言相劝,如魏征对唐太宗就敢用直谏;讽谏则是委婉地劝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就是从身边事说起类比君主受蒙蔽严重。
直谏成功的条件是:君主须包容虚心;臣子须耿直忠心;君臣关系须融洽和谐、彼此信任。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忠心直谏,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君臣相得的典范。
【从谏如流】形容君主能很好地听取臣下的进谏,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自然。
【从善如流】形容能迅速而顺畅地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善,正确的意见或建议。
3、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劝唐太宗在“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4、文章层次
这篇奏疏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第1段,文章先以比兴写法论天下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的道理。然后以三个含“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证,正反对列,凸显进谏的主旨,归结到不如此做,“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第三层进一步扣住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说,若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一)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各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邹忌讽齐王纳谏》)
D.文武兼用,垂拱而治
禹以治, 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虽董之以严刑
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