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90字。
2023秋季学期九年级10月月考测试卷
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本试卷今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21分)
阅读是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正开展“阅读的魅力”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一)阅读陶冶情操
诗歌用最美的字符和音节传达出对人生的体悟,对自然的讴歌。走进诗歌天地,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分外妖ráo()的北国风光,也可以领略人间四月天的轻灵、娉婷,还可以聆听那对人民总理的深情呼唤,感受那浓重萦绕于海峡游子心间的乡愁……让我们心无旁骛地阅读诗歌,感受诗歌魅力接受美的熏陶。
(二)阅读启迪心智
好文章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濡养我们的心灵。正所谓:“,”。在阅读中,我们明白做事要集中精力,不能亵渎职业的神圣;我们懂得了教养箴言:不是矫揉造作、附庸风雅、自吹自擂,而是应尊重他人;我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太多东西将精神的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让我们精神悲戚,形销骨立。我们要记得对于精神垃圾不能置之不理,应及时清扫,让圣洁的阳光重新照进我们的世界。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妖ráo()箴()言
2.解释文段(一)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娉婷:(2)置之不理:
3.文段(二)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3分)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使文段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2分)
①开卷洞明人生真谛②山水吟咏文人性情
③读书练达世间性情④书香描绘名士风貌
上联:下联:
5.文段(一)中画横线句的语病是:,应修改为:(2分)
(三)阅读传承文化
6.下面是古诗文朗诵会的开场白,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10分)
古诗文是一幅幅无声画。遥望秦岭,见“云横秦岭家何在,①"的苍凉之景(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漫步山林,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②”的朝暮之变(欧阳修《醉翁亭记》);羁旅他乡,望“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山野之色(③《商山早行》);途经古宅,感“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的寥落之悲(刘长卿《④》)。古诗文是一首首有声曲。怀旧的感伤,在笛音中更显悲凉,“ ⑤ , ⑥ ”(刘禹锡《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战乱的愁绪,在秋夜雁声中愈发深沉,“⑦,⑧”(杜甫《月夜忆舍弟》);自信的宣言,在人生困境中更显嘹亮,“⑨,⑩”(李白《行路难(其一)》)。让我们在古典诗词中丰富精神世界,传承中华文化吧!
二、阅读(4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7分)
【材料一】
风筝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据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流行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到了清代,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风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风筝也深受人们喜爱。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一派天真温馨。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在古人眼里,清明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而到了现在,人们把放风筝当做是一项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项目。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夫,像放风筝这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健身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
【材料三】
市民参与风筝活动目的调查一览表
目的 人数 百分比 排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