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32770字。
辽宁省鞍山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天的社会,算法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人们信息获取过程中,推荐算法已成为信息过滤的一种重要手段,无论是商品信息的获取,还是新闻或知识性信息的获取。推荐算法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也将进入深层。而人们在各种平台阅读的内容,很多是由算法驱动下的机器自动完成。算法正在成为信息环境建构的重要力量。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价格算法影响着人们购买商品的价位,导航算法、网约车平台算法和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的算法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外卖平台算法在决定人们收到外卖的同时也在控制着骑手们的劳动。一些婚恋网站,则用算法来进行姻球匹配。
从经济角度看,算法推动了新经济模式的发展,特别是诸如共享经济这样的新经济模式 也改变着传统经济模式,进一步,有研究者提出了算法经济的概念,即将生产经验、逻辑和规则总结提炼后“固化”在代码上,使生产经营活动成为无须人工干预、自动执行的经济模式其目标是通过算法的应用大幅改善供需匹配效率和交易成本。
算法越来越多地左右着对个体的评价,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形象,甚至影响着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及流动可能性。各种网络平台的评分机制,大多是基于数据与算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启用的健康码,也是一种综合算法,它可以计算出人们是否具有病毒传播风险。人力资源部门可能利用算法来决定人员聘用、升迁,银行利用算法来决定贷款发放。数据、算法以及由此形成的评分,成为今天社会一种重要的评价思维,这种评价思维,也对人的行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调节作用。可以想象,算法也将成为个人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础。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算法的统治,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随时可能被算法算计的社会。而算法的基础——人的数据化,也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与生活。
(摘编自《生存、认知、关系——算法将如何改变我们》,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主体性为支撑的社会,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它要求在人的生活领域全面贯彻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等基本原则。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人工智能算法却在不断消解着人的主体性,动摇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未来社会,随着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具备了自身算法系统的反思能力和自己的万能算法语言,人的主体性将遭受更大的挑战。
人工智能算法中,个人逐步被数据化和被计算化。在数据处理和整合时,算法将人按照各种各样的自动化区分标准进行排列,并赋予相应的意义。个人一旦进入这种数据化的“微粒社会”,就成为被算法定义的对象。这种新兴的算法权力并不是从主体角度,而是从作为可以被 计算、预测和被拉制的客体的角度来看待个人的。
“信息茧房”是桑斯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以及信息量的剧增,每个人都能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打造一份“个人日报”,但这种信息选择行为将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他所谓的“信息茧房”,是指传播体系个人化所导致的信息封闭的后果。当个体只关注自我选择的或能够恰悦自身的内容,而减少对其他信息的接触时,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逐渐枉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这种信息的自我锁定状态,使人们固守在自身的信息茧房,逐渐受到算法的“驯化”。这些都 将逐渐消解人的主体性。
语言和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而具有主体性地位的重要原因。赵汀阳认为,语言具有自身的生成规则,并且能够在语言系统内部加以表达和解释。任何一个语句或词汇都能够在元语言层次被分析为可判定的(所有可清楚界定的句子)或不可判定的(比如语义恃论)。它能 够生成无穷的语句并借以表达一切现实事物和可能性。语言的这些特性决定了语言具有构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具备了等价于人类语言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就等于具有了思想的能力,并能够构造世界。具备了语言能力的人工智能在地位上也会迫近人类,动摇人类的主体性地位。
人工智能算法的高度智能化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愈来愈突破了人类以往的计量体系,人类对算法的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高。原本由人从事的劳动和工作,愈来愈交由机器来完成。这会大大减少人类的工作岗位,从而冲击人的实践主体性的特质。“当劳动,特别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劳动不再成为生存的需要,那么人作为类的普遍性本质,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本质就部分地丧失。”另一方面,算法有助于财富进一步向少数精芙集中。在算法集中财富的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失能者”改变自己命运的难度便愈来愈大,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会更为明显。对此,尤瓦尔 •赫拉利认为:“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利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 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
摘编自《人工智能算法的伦理危机与法律规制》,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算法正日益渗透到并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更深层次地影响了我们的认知
B. 算法经济将大幅改善供需匹配效率和交易成本,但也会使人类丧失部分作为实践主体的本质。
C. 随着人工智能的自身算法系统具备了反思能力和自己的万能算法语言,人的主体性将遭受更大挑战。
D. 信息茧房使个体只关注有限内容,减少了其他信息的接触,导致了传播体系个人化带来的信息封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获取商品信息、新闻或知识性信息时,推荐算法是帮我们过滤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可能被算法算计。
B. 人们利用算法可以计算出是否有病毒传播的风险,也可能利用算法来决定人员聘用、升迁,决定贷款是否发放。
C. 在当今数据化的“微粒社会”中,个人是被新兴的算法权力从客体角度看待的,即可以被计算、预测和被控制。
D. 如果具备了等价于人类语言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人工智能就等于具有了思想的能力, 从而有了构造世界的能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人工智能算法对人类生活影响的一项是(3分)
A. 爸爸打开某 APP, 体育新闻立刻展现在眼前。
B. 大学严禁学生利用语言模型 ChatGTP4.0写论文。
C. 某平台外卖小哥因不能及时送达外卖而失业。
D.Ai 助力教师批卷,实现课堂和课下全时互动。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是如何论述人工智能算法遇到的伦理危机与法律规制问题的。(4分)
5.某企业对计划推出的一款人工智能模型“个人全能助手”进行需求调查,如果你是这个模型的潜在学生用户,请根据你阅读两则材料获得的认识,从获得尽可能多的生活便利和更健康的个体发展出发,为这一模型的设计提出两点希望,并简要说明。 (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忆“五四”
冰心
一九一九年,我是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的一年生。
在五四运动的前几天,我就已经请了事假住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陪着我的动了耳部手术的二弟。“五四”那一天的下午,我家的女工来给我们送东西,告诉我说街上有好几百个学生,打着纸旗在游行,路旁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黄昏时候又有一位亲威来了,兴奋地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