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98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超然客公众号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下人多以种地为生,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却又常为其所束缚,不易流动而产生“土气”。
  B.“孤立和隔膜”既可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明,又能从村和村之间的关系上来体现。
  C.中国乡土社会应属于一种无具体目的,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礼俗社会。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一种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该信用优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社会呈现乡土性的特点与由“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所构成的社会基层有关。
  B.从墓碑上能清楚的重构每家家谱的事实,作者断定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C.文中引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名言和列举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的实例,论述内容同中有异。
  D.文章开篇从乡土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谈起,至现代社会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而收尾,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本色”的一项是(3分)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C.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
  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4.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以第2段为例进行分析。(4分)
  5.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请结合本文,分析“乡土性”逐渐消失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百 合 花
  茹志鹃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