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860字。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请监考员认真核对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的一些基本价值——仁、义、礼、智、信,与西方一些观念一样具有普世意义,可以互相参照学习,而其中“仁”的价值应该是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乃至其他价值的前提,这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之道。仁的最基本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孟子•离娄下》直接提出“仁者爱人”。唐君毅曾说:“仁之表现只是此心境之直下流露。其主要者即在爱人。人之能爱,乃依于人我无间之心境。唯其人与我无间,然后能爱人如己。爱人如己,即是打破人我之隔阂,使人我之情相通,而表现此人我无间之心境于外。”在杜维明先生看来,“仁爱的仁是人作为人的体现,也就是最像人的人,最符合人的各种要求,能够代表基本的理念和价值”。“一个仁爱之人必定是怀有信任意识和值得信任的。出于同情和怜悯,一个仁爱之人可以在人际和文化之间铺陈一张不断扩展的关系网络。”“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学习仁爱之道都是所有古典教育的内容。当我们走过人类历史上或许是最野蛮的一个世纪后,学习仁爱之道就成为当代世界中富有深刻意义的挑战。我们承认个人尊严是一种不可回避的价值,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以仁爱的方式来对待人,无论是一个贫穷老弱的白人、一个中国商人、一个犹太教的长者、一个穆斯林的阿訇、一个年轻富有的黑人妇女,还是其他什么人。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能力,即不仅不将差异视为威胁,还将它视为一个丰富人性的机遇。”因此,学习仁爱之道、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是儒家修身做人的基本方式。推而广之,扩而大之,也是消泯多元文明冲突,通过文明对话实现文明和谐相处的基本途径.
  19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交通愈发发达,通讯愈发快捷,人类各个文明体系的互相接近和交流也不断增多、扩大、加深。一开始,各个文明容易站在自己本位文化的立场注重差异,但当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不同文明趋同性越来越强,世界各民族都在逐渐接受一些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价值观、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如何进行文明对话?2001年5月,联合国组织的文明对话小组在爱尔兰的都柏林讨论该问题,学者孔汉思提出,发展文明对话应该把儒家的两个基本价值和理念作为起点,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对话的目的不是说服而是了解,而了解的前提是自我反思;另一个是仁道原则,即《论语》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健康心态。杜维明先生认同这个看法,他指出:有两个原则必须建立起来,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恕道”,“恕道原则的背后有一个仁道原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别人的痛苦我关怀,我的发展也有利于别人的发展。这两个原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孔汉思认为的文明对话的两个基本原则。”可见,恕道及其背后的仁道,是文明对话的两个基本原则。在我看来,仁道更应该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对话的价值基础。
  解决多元文明冲突的最理想办法是通过文明对话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如何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可以将恕道和仁道原则经过现代诠释,运用于多元文明的人类社会,实现超越时空的结合,促进人类走向“天下归仁”的大同社会。朱熹《论语集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君毅认为,只有拥有人我无间的心境,然后才能做到爱人如己,而打破彼此隔阂,使人我之情相通,是人我无间心境的外化。
  B.东西方的古典教育都有儒家思想的影子,它们都提倡学习仁爱之道,承认个人尊严的重要价值,并且强调用仁爱的方式对待人。
  C.各文明由站在自己本位注重差异转为接受一些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思想理念,这是由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得不同文明趋同。
  D.天下归仁是儒家仁爱之道的社会理想,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全球一体化打破了种种限制,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道被称为儒家思想的一贯之道,表明仁道是儒家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和前提。
  B.当今学习仁爱之道成为一种挑战,表明实施仁道的条件在上世纪遭到严重破坏。
  C.朱熹认为,克己复礼可使人人皆仁、事事皆仁,从而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D.“同心圆推衍”的表述,形象论述仁道可以使不同文明在对话中实现同心同德。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用来做本文理论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本文认为“仁道”可以促进文明对话,请具体解释文中“仁道”的内涵。(4分)
  5.作者认为,仁道更应是文明对话的基础。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被遗忘的士兵【注】
  [法]盖伊•萨杰
  我现在对于局势已经不再清楚,我正在忙于发现在我们师等待过河的那些人里面有没有我的朋友,但是我的寻找一无所获。对于筋疲力尽的士兵而言,我们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必须渡过第聂伯河。
  自从我被编入了进攻部队以来,就再也没有收到葆拉的信。虽然我们的部队活动频繁,但是和葆拉失去联系这件事一直让我的心里很难受。在那些战斗中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