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720字。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
  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可以当作诗词创作的方法论。
  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在“地球村”里,古今中外的诗学思想交流碰撞空前密切,这为当代诗人博采众长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具体创作中,诗人不仅要关怀现实,还要写出立足有限性,同时又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的作品。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所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这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道”的思想有点类似。形上得“道”,形下才有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是“路”的终极追问。“道可道,非常道。”“道”瞬息万变,而“诗”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道”得“意”,意之所向,随物赋形。所有这些其实是说,诗歌创作要追求“意境”。
  意境通过意象呈现,意象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物”。问题是,古今时空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中的意象早已改变,即便是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意境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摘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
  材料二
  意象是外界的客观物象经过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婉约派词流连于青楼楚阁、红粉佳人;到了苏轼开始,词更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辛弃疾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子汉气概。后代词人们在袭用辛词语汇的同时也大量摘取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意象,于其间出了一批接受度极高的经典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是对现实缺憾的弥补,寄寓着诗人美好的希望。
  B.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中有些意境虽是虚构之境,但其材料一定出于自然,构造也一定遵循自然法则。
  C.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使词人们更能关心国事,词中意象出现变化,辛弃疾的词体现了这一点。
  D.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是对辛弃疾“金戈铁马”意象的接受延伸,比辛词更优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要有古人的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B.诗歌要揭示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是悟“道”得“意”的过程,这意味着诗歌创作应追求意境。
  C.诗词创作者只要关注现实,走进现实,感受时代的悲喜,就一定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D.从辛词意象的接受过程可看出,某些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常规表达手段,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观照当时社会,表现
  出对纯洁感情的呼唤。
  B.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引出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共同情感体验,充分表现
  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
  C.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与时代呼唤融合在一起。
  D.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白云”,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是五四时期
  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4分)
  5.诗词创作中应如何运用传统意象创造出新意境?请以毛泽东《菩萨蛮》中的“斜阳”意象
  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一下你的看法。(6分)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本词作于1933年。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曾经大胜的战场,抚今追昔,写下此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