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49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们都在传诵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是信息。”如何理解这句话?媒介是信息吗?媒介怎么会是信息呢?说“媒介即是信息”,就是想表达新的看法,将本来不是的说成是,就有了新意。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媒介与信息是二元对立的。媒介在传递信息,因而它不是信息。比如说媒介是车,信息是车中的货物。货物通过车运到远方去,接受者要的是货物,而不是车。我们通过媒介传递信息,需要的是信息,不是媒介。
  由此还可以说:媒介的价值是中立的。运输者只管运货,而不管是什么货。所有的货都化成了重量或体积,而不管其中内容的千差万别。媒介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说各种各样内容的话,其间的区别只有时间的长短;使用文字,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内容,其间的区别也只是篇幅的长短。至于说了什么、写了什么,那就是信息。
  然而今天要说的,恰恰是一个相反的意思,即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媒介和信息是相互促进的。虽然车是车,货是货,但要知道,有了车,就对货物的生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运输,一个地方的物品只能自产自销;没有分工,生产率就上不去,现代化的大生产就不可能实现。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恰恰依赖于运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拓以及大城市的形成。
  谈到媒介与信息的关系,用货与车的比喻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但远远不够,而且容易产生误导。原因在于,货与车是可分开的两个物,而媒介与信息本身不可分,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例如,语言是意义的载体,但同时,意义又存在于语言之中。人们并不是先想出一个意义,然后用语言传达,而是直接用语言来思考。语言既是思考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存在方式。不存在离开其存在方式的思想,也不存在独立于其外在表现的意义。语言学家们可以围绕意义对不同语言之间是否可翻译的问题进行讨论,但这并不能得出存在外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意义的结论。
  将这一结论移用到具有不同媒介的艺术门类上,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用语言、声音、图像等媒介传达不同的意义。对于创作者来说,当心里有一个意图时,用哪种语言表达,或者用声音、图像或其他媒介表达,所形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媒介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的增长。如前所述,运输并不直接生产出产品,但运输畅通了,生产就能发展起来。物流畅通,就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在良性循环中发展经济。
  媒介的革命恰恰在于它造就了新的可能性。过去认为,信息太多了,产生需求,于是媒介就发展,就像东西太多了,需要大一点的容器才能盛下它们一样。这句话其实说反了,不是由于信息太多而促进了媒介的发展;恰恰是由于媒介革命,才使信息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竹简的年代,用几个字就能记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书写太费力气,就不多写了。现在则不同,写作变得很简单,用电脑打几个字就能传出去,于是就有大量的人写,信息就被大量生产出来。信息的充盈是由于媒介的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即是信息。有了媒介,才有信息。
  (节编自高建平《媒介的意义》)
  材料二
  布尔迪厄曾说过:“一种真正的社会科学的实践要求一种对于自身的反思的回归。”当然,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求不同程度的反思和修正。这取决于这些研究领域的“硬度”或“软度”,也取决于学科所处的社会、技术和知识的环境变化速度。一个学科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媒介的当代特征,但材料二也指出了媒介批评面对的问题。
  B.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求作出不同程度的反思和修正,这取决于研究领域的内外部环境。
  C.传播学被划为弱者联合会的范畴,重要原因就是研究者们各自为政,学科壁垒蔓延。
  D.媒介的“批评”精神让其具有了“启蒙”使命,这构成了媒介存在的合法性的基础。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学家们可以围绕意义的翻译进行讨论,可见,语言的意义有时可以更换表达形式。
  B.媒介是信息的载体,用语言、声音、图像等不同的媒介表达,形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C.过去认为,信息太多促进了媒介的发展,而实际上媒介革命才是信息产生的根本原因。
  D.竹简年代书写费力用字俭省,智能时代信息生产便捷,可见,媒介发展促进信息充盈。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传统认知和新的深层认知两方面论述媒介和信息的关系。
  B.材料二分析传播学存在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论证传播学对媒介批评的负面影响。
  C.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既阐释了媒介与信息的关系问题,又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引出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两则材料都涉及“媒介的价值中立”问题,但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5)材料一多次用货物与车的关系来打比方,具体分析作者要借此表达哪些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鞋的故事
  孙 犁
  我幼小时穿的鞋,是母亲做。上小学时,是叔母做,叔母的针线活好,做的鞋我爱穿。结婚以后,当然是爱人做,她的针线也是很好的。自从我到大城市读书,觉得“家做鞋”土气,就开始买鞋穿了。时间也不长,从抗日战争起,我就又穿农村妇女们做的“军鞋”了。
  现在老了,买的鞋总觉得穿着别扭。想弄一双“家做鞋”,住在这个大城市,离老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