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430字。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易经》和《中庸》尽管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天命之间总有着紧密的联系。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这是儒家对命、性、仁三者的理解。
  B.孔子对天命所作出的解释,鼓励了更多处于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的人,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C.冯友兰认为世界存在是必然的,也就是人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这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古人所谓的“天命靡常”是完全一致的。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尽人事以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
  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4分)
  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6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小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他们中有小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旧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年学生萧明。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