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82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II卷必须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那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刻”:1988年4月的一天,中国核潜艇在南海进行了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这个试验有多危险呢?在水下数百米,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就要承受一吨多的重压。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严,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1963年4月,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进行深潜试验,在下潜近190米时沉没,艇上129人全部遇难。
  在深潜试验誓师大会上,很多人拿出了遗书,还悲壮地唱起了《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这时,62岁的黄旭华宣布要与大家一起下潜:“我是总设计师,我要对核潜艇负责,对艇上170名同志负责……”现场瞬间沸腾了,大家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由此,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深潜试验第一人。
  那天,南海浪高1米多。潜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气氛极度紧张,黄旭华依然全神贯注地测量和记录各种数据。试验成功了!人们握手、拥抱、哭泣。黄旭华激动难抑,写下四句话:“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他说:“我痴迷核潜艇工作一生,乐在其中。一个“痴”字,一个“乐'字,就是我一生的写照。”
  对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核潜艇配上洲际导弹和核弹头,不仅有核打击力量,而且有核报复力量。有了它,敌人就不敢向你发动核战争,除非敌人愿意和你同归于尽。所以,《潜艇发展史》的作者霍顿认为,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
  正因如此,1958年,中国政府在启动“两弹一星”项目的同时,也启动了核潜艇研制项目。中国曾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却被傲慢地拒绝了:核潜艇技术要求高、花钱多,你们没那个水平也没有那个能力。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放出狠话:“我们的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就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中央组建了一个29人的核潜艇研究团队,黄旭华作为技术骨干入选。
  苏联专家撤走了,全国没人懂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也只接触过苏联的常规潜艇。他们只能从国外的报刊上搜罗有关核潜艇的信息,仔细甄别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
  没有计算机,他们就分成两三组,分别拿着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各项数据。若有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算,直到各组数据完全一致。
  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黄旭华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件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记录在册。施工完成后,拿出来的管道、电缆的边角余料,也要过磅登记。黄旭华称之为“斤斤计较”。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为祖国挑选出来的1/29,黄旭华从34岁走到了知天命之年,把最好的年华铭刻在大海利器上。
  准确地说,是把最好的年华隐姓埋名地刻在核潜艇上。
  “别的科技人员,是有一点成果就抢时间发表;你去搞秘密课题,是越有成就越得把自己埋得更深,你能承受吗?”老同学曾这样问过他。
  “不能泄露自己的单位、自己的任务,一辈子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深潜试验失败,造成艇毁人亡的悲剧为例,说明了核潜艇深
  潜试验的高风险性。
  B. 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它比“两弹一星”更重要。
  C. 虽然没有计算机,他们用算盘分组计算,用磅秤“斤斤计较”,保证了核潜艇下水前后各项
  数据的完全一致。
  D. 黄旭华亲身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既是为了提振信心和鼓舞士气,也是为了掌握现场第一
  手数据。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提到的1958年、1970年和1988年是我国核潜艇研究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同样也是
  黄旭华人生的重要时刻。
  B. 文章引用了毛泽东“我们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狠话,充分彰显了国家领导人发
  展国防利器的坚定决心。
  C. 文章多处引用黄旭华的自述和与他人的对话,具体展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几次关键选择,
  揭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D.黄旭华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目标“弃医从船”,在中国核潜艇的研究建造中付出了93年的
  热血。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黄旭华精神品质的一项是(3分)
  A.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C.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4分)
  5.请结合黄旭华的精神品质和人生经历,谈谈对于当代青年自我成长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城(节选)
  余华
  这场长达十八天的大雪刚刚来到时,溪镇的人们没有感觉到这是灾难降临,以为只是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尽管鹅毛一样的密花很快就将屋顶和街道覆盖成了白色,人们仍旧相信大雪在天亮之前就会停止,日出的光芒会让积雪慢慢融化。然而大雪没有停止,太阳的光芒也没有照耀溪镇,此后的十八天里,雪花不断飘扬,时大时小,虽有暂停的时候,可是天空一刻也没有改变它灰白的颜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