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740字。

  江西省宜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能否人工再造意识的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争论。其中传统人工智能的学者宣称,机器是可以有意识的,机器也能够凭借这种智能或多或少地自动产生意识。
  ②1980年,持意识不可造观念的约翰•希尔勒用“汉语房间”的形式来论证意识不可再造的观点。假设一个非汉语语者坐在一间屋子里,当门外进来一串汉语字符,非汉语语者根据手中的规则表排出新的一串汉语字符,并把它们传出门外。如果每一个进来的汉语字符串确实包含了一个问题。那么一系列特别详尽而聪明的规则就可以让房间里的人排出一个包含这个问题答案的汉语字符串。从在房间外提出问题的汉语语者的角度看,似乎有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在房间里阅读他的问题并给出答案。但是实际上房间里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读到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对他而言,问题和答案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
  ③希尔勒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做到的,一个机器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同时却不理解答案的意思。从另一角度看,无论机器的程序有多复杂,它都不可能有意识——它将用最愚蠢的方式来显示它的聪明。
  ④一些传统人工智能学者反击说,高度繁杂的人工智能程序并不是简单地以“最愚蠢”的方式从一系列规则中作出选择,而是考虑许多并列的不同规则、处理规则之间的冲突、对各种规则进行推测、认识规则之间的联系、组建新的规则。他们认为,这就好比一个锁在汉语房间里的、特别敏锐的、不懂汉语的人最终有可能开始理解汉语一样,一个繁杂的、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系统是有可能得到基础意识的。此时神经网络学家从希尔勒的工作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他们说,单个神经元类似希尔勒的汉语房间,通过一组电化学规则被激发但是并不反映信号的意义。如此说来,大脑内部通过类似汉语房间的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意识,同样的过程也可能出现在人工神经网络中。
  ⑤这样看来,希尔勒的观点又是相当容易反驳的。就像从经验中论证的一样,生物化学作用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低级但是完整的生物化学计算机装置的问世也是在将来几年内肯定可以预见的。同样道理,非生物化络在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人工智能学者普遍认可再造意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凭借某种人工智能,就能让机器或多或少产生意识。
  B.不少传统人工智能学者指出高阶段的人工智能会以较为高明的方式处理各种信息,据此能组建出新的规则。
  C.丹尼特认为,多股信号流在大脑神经网络中传递,大脑负责收集处理信息,去除多余的杂质,从而得出清晰结论。
  D.混沌神经网络在处理相同环境下的相同信息的每次结果并不一定相同,这与标准人工神经网络是不同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
  A.“汉语房间”内的非汉语语者可根据规则表编排出新字符,其本人并不一定知道给出的答案是否让房间外的人满意。
  B.丹尼特颇具争议的《意识的解释》一书的出版,较为有力地支持了传统人工智能学者关于意识可造的科学推断。
  C.“不成形的流水”“有规律的漏斗形”等词的运用,形象地呈现出混沌系统工作特点,表达既科学严谨,又生动有趣。
  D.虽然一种特制的物质机械装置提供了新起点,但人工神经网络可模拟大脑神经中枢的同步波无法得到无意识的思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格雷•瓦尔特的被称作“乌龟”的电器,在电池快用完时就要改变,然后它以被设计好的行为方式补充自己的能量存储,这和人类感到饥饿时的行为非常类似。
  B.某些人认为可以制造一台智能电器,当低电荷-100时为“极度痛苦”,到高电荷+100时为“极端快乐”,这与人类对快乐和痛苦的感觉是以结果作反应似乎相吻合。
  C.我国中科院已成功打造全脉冲神经网络类脑认知智能引擎“智脉”,它以多尺度生物可塑性原理为基础,具备脑启发的人工智能模型以及脑功能和结构模拟能力。
  D.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先后在韩国和中国战胜世界排名前列的职业围棋选手李世石和柯洁,在令世界震惊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突破基于规则的智力游戏的极限。
  4.请简要谈谈希尔勒和丹尼特是如何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讲述得生动形象的。(4分)
  5. 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来支持人工智能可以再造意识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回忆
  巴金
  回忆折磨我。我好像又回到去年春天里了……
  在上海闸北的宝山路上有我平日称作“家”的地方。然而一个多月来,我就不能够回到那里去了。许多穿制服的人阻拦着我,每一条通到闸北的路都被铁丝网拦住。我冒险地奔走许多次,始终找不着一个机会回到我那个“家”,回到我在一个凄清的夜里分别了的那个“家”。
  我一个人带着一本书离开了微雨中的上海,那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