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16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作答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 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说文》曰:“習,数飞也。从羽,从白。”“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由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做“践行”义并非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遍检《论语》,共有三章使用“习”字,除了《学而》首章外,还有《学而》第四章“传不习乎”和《阳货》第二章“习相远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每日反省、内省的三件事情中,就包括反省自己对于师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践行于人生”,有没有及时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朱熹解释为“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应该说朱熹在“习”字的解说上并没有彻底参透,如何才能“熟之于己”?与他同时的陆游就比他看得更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人若能做到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又能及时在实践中将别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内在体悟,那么,这个人离成功即已不远。“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当然,对于此句的理解,千百年来异说颇多,“性”是什么,用今天哲学的术语来解释,此“性”当为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相差不远的,但人成长以后,为什么差异会如此明显?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学习的能力,人可以通过学习,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化为己有,不断增饰自己的内在,这样,原初本性相近的人慢慢就会由于内在的差异而大相径庭。由此,《阳货》章“习”字一样蕴含着生活实践的内在意义。
  (汤洪《<论语>中的“学”“习”观》)
  材料二:
  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节,以“终日”与“须臾”比较,极言“思”的时间投入极端之长,和“学”的时间极度之短,反差非常鲜明,这样,思与学之作用高下立见。其原因就是对外物的态度。踮起脚尖,企身而望,即使把自身身体的天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也仍要受到自身身体的局限,其结果无法与登高博见相比;振臂而招,顺风而呼,手臂的长度及声音的响度,虽然也都努力到了极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强调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让人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所以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
  B.朱熹对“传不习乎”一句中的“习”理解是错误的,不应该是“熟之于己”,而应是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
  C.荀子认为“学”比“思”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习才能借助外物来突破自身身体、生理条件的局限。
  D.荀子否定了对内开发生命内涵的学习方式,他认为应凭借外物去推动和激发生命,不断向外探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在重读经典时须遵循符合常理、理解人性的原则。
  B.《阳货》章“习”字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把握和验证自己的本性。
  C. 根据文意,荀子的“化性起伪”是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
  D. 孔子强调“学思”并重,思孟学派肯定“思”,荀子否定“思”,可见儒家传承已经否定了本源。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荀子学习观的一项是(3分)
  A.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C.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孟郊《上包祭酒》)
  D. 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风而驰,易以远。(《说苑•谈丛》)
  4.请分析材料一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5.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两则材料能给我们哪些“学习”方面的启发。(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