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230字。

  3.2《蜀相》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新)
  1.下列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二、混合默写
  2.按要求填空。
  (1)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2)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3)《蜀相》中“                  ,                    ”一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经历和功绩。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①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
  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②,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附焉。
  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播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
  (节选自《晋书•卷一》)
  【注】①指宣帝司马懿;②指魏明帝曹叡。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B.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C.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D.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节,即借以符节,文中指魏国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来使用,用以威慑一方。
  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即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文中指魏国统治地区。
  C.切齿,上下牙齿紧紧咬住,表示极端愤怒。如《史记•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D.农桑,种地与养蚕,劝农桑的意思是鼓励督责农业生产,促进商业发展,让人们过上好日子。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懿认为孟达是不可信任的,向魏明帝恳切进谏,但是魏明帝仍对孟达委以重任。
  B.诸葛亮施计派郭模诈降,泄露孟达叛魏的计划,想借魏国之手来除掉孟达以绝后患。
  C.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力排众议果断出兵,日夜兼程,八天就到了上庸城。
  D.因边境各郡刚归顺,大多无户籍名簿,司马懿主张朝廷宽待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
  (2)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7.孟达起事为何会失败,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