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930字。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诗。“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原意是如果连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此句旨在阐述知与行的关系,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过程,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从而使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
从先秦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为重”,此为“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瘘,所望以起死回生”,此背景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知行合一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后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又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的可贵品格。
“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行则为空言”。习近平总书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读书多却不能够活学活用的人,是不能切实解决问题的。
B.“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用“行”检验“知”这个哲学认知在先秦时就已形成。
C.经过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国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D.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实质,是知行关系,通过调查去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
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含义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C.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D.诗少古风惟近体,学惭实践谩虚谈。
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为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B.读书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方能培养君子人格。否则,就会沦为夸夸其谈的空谈家。
C.共产党人若能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
D.有了知行合一的睿智和坚韧,我们就能在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当然,这里的“小康”与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小康”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历来的训诂家们认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百姓太辛苦了呀,让他们休息一下吧。”不过,我们也不妨将其设想为一种告诫:不要让老百姓过得太艰苦。至于把“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