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030字。

  南京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里关于黛玉的诗,还有很多,这篇文章里不可能一一细说,但七十六回的“冷月葬诗魂”,却不能不说。
  此句庚辰本作“冷月葬死魂”,“死”字点去,原笔旁改为“诗”字,全句为“冷月葬诗魂”。作“诗魂”者,还有程甲本、甲辰本、列藏本。作“冷月葬花魂”的有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即戚序本、蒙府本、南京图书馆藏本,还有杨本。实际上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是一个来源,其数据是虚的,且戚本和杨本的时间都是乾隆末年,而庚辰本其底本是乾隆二十五年,现存的抄本至晚也是乾隆三十二、三十三年左右,程甲本刊印的时间是乾隆五十六年,但其底本也当是乾隆中期的抄本,甲辰本是乾隆四十九年的抄本,列藏本约是乾隆末或嘉庆初年的本子,而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从抄本的角度看,作“诗魂”的四个本子,有三个是乾隆中期的,一个是嘉庆初期的,而作“花魂”的本子,都是乾隆末年的,特别是戚本是经人整理过的本子,其可信的程度是有限的。
  认为是“花魂”的同志,认为“死”字与“花”字形近,是形近而误。其实这是不足为据的。“死”字起笔是一平划,与“花”字起笔的两竖笔,无论如何不能混淆,可知“形近而误”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而庚辰本上“死”字点改为“诗”字,是原抄者的改笔。当时一人念,一人抄,易致音近而误。就在本回,音近而误的还可举出:如第1876页倒数第4
  行“海棠诗四手”,实是“海棠诗四首”,因“首”“手”音近而误;如1877页第3行末“黛玉笑道:‘正是故人常说’”,实是“古人常说”,因“古”“故”音近而误。
  下面再从“诗魂”和“花魂”这两个词的内涵方面作一些分析。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诸人抽象牙花名签子,宝钗
  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众人看了都笑说:“巧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这里,把宝钗的美凸出到“艳冠群芳”的地位,而且用花中之王牡丹来喻她,还让大家说“你也原配牡丹花”,更加坐实了宝钗艳冠群芳的地位。而同回黛玉
  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显然作者在这里喻黛玉的是冷清的芙蓉花,且“黛玉也自笑了”,也即是认可了。《红楼梦》里外形美的女子并不仅仅钗黛,有不少人都被用花喻过,因此不少人都有资格用花来代称,所以这个“花魂”,究竟是指哪一朵花的“魂”呢?况且真正居花中之王的非黛玉而宝钗,就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这个比喻专属黛玉。
  我们再进一步探讨,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的黛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理想人物呢?我认为曹雪芹所要塑造的是一个有新的社会理想的女性,当然这个女性的外形也是非常美的,但并非美是第一或唯一,而是理想第一、思想第一。也就是说林黛玉并非单纯是一个美女。请看三十二回:
  1.下列关于材料中《红楼梦》版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庚辰本的底本和抄本都是很早的,可信度较高。
  B.列藏本很可能是嘉庆初年的本子,相对较晚出。
  C.杨本作为戚序本系列,应该是乾隆末年的本子。
  D.戚本是经人整理过的本子,其可信的程度有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念,一个人抄,极易出现音近而误的情形,这是《红楼梦》流传过程中出现不同版本的根本原因。
  B.曹雪芹要塑造的理想女性不单是一个美女,更重要的是具备跟宝玉一样的超越时代的新的社会理想和思想。
  C.整部《红楼梦》,黛玉诗歌的数量、质量无人能及,宝钗只是外形极美,暗含了曹雪芹贬钗褒黛的设计。
  D.“诗魂”和“花魂”,虽然一字之差,却关系到宝钗的形象塑造,也关系到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3.启功先生认为《红楼梦》中“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下列诗句与人物形象不符的一项是(3分)
  A.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香菱
  B.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宝钗
  C.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李纨
  D.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宝玉
  4.材料两次将钗黛对举进行论述,请问各有何作用?(4分)
  5.依据材料推断,赞同“冷月葬花魂”者会持哪些依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明信片
  [法国]安德烈•莫洛亚
  “我四岁时”,纳塔莉说,“母亲离开父亲,嫁给了这个风流倜傥的德国人。我爱爸爸,但他为人懦弱,遇事忍让,没能坚持把我留在莫斯科。不久,尽管我满心不情愿,还是①渐渐对继父产生了钦佩之情。他对我也表现出十分的好意。但我一直不肯叫他爸爸,末了,就同意我像妈妈一样,直呼他海恩利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