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96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2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
  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
  B.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C.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D.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
  B.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C.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D.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      
  A.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C.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简要阐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做法,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内容分析说明。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扇中乾坤
  石 兵
  民国时期,外敌入侵,战火四起,地处江南边陲的一座小城却仍是一派宁静祥和。
  柳一诺是小城中首屈一指的制扇师。
  柳一诺制扇,规矩极多。一年四季,只做四种折扇,每把扇子虽然都价格不菲,却供不应求,求得一把柳氏折扇并非易事,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用柳一诺的话说,要有机缘才能相遇,彼此投缘才能相依
  这天,正值秋冬之交,柳一诺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