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430字,答案扫描。
2023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 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解疑释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摘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
材料二:
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只有加强对病毒的研究、跟踪病毒的变异,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只有加大对药品和疫苗的 研发力度,才能找到对症的“方子”;只有借助中医的力量,才能走对防控的“路子”。
B.疫情像一面放大镜,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存在漏洞,部分领 导干部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不足,我们的卫生习惯也存在提升的空间。
C.底线思维,就是居安思危,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底线思维,正视存在 的风险和问题,时刻保持谨慎和敏锐的办事态度,以便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D.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帮助中国人民在抵抗自然 灾害,应对金融危机,抗击重大疫情等诸多挑战中取得胜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了一次科学洗礼”,说明以往我们在防控知识上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同 时在疫情初期,因为对病毒的不了解可能产生过短暂的恐慌。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们从抗击疫情中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让我们清晰看到短板 与不足,而这些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应对其他领域的挑战。
C.“战场上较量的不仅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更有民族精神和国民意志”,可见中国人民抗击日 本侵略者的战争当中,后者起到的作用比前者所起到的作用要大。
D.尊重科学,善于反思,坚持底线思维,是中国人民取得抗疫胜利的保证。而这些成功经验,将与 抗战精神一起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下列诗句中,与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抗战精神”内涵最接近的一项是( )(3 分)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请概括“抗战精神”的内涵。(4 分)
5.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特点。(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①账房里的钟已指向 12 点 30 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去账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