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5460字。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 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 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②简单说来, 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 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纖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 是不可能 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③《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 抒情诗, 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 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 都开一代 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 直抒胸憶, 深发感哨。在这 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④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 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哨叹, 从建安直到晋宋, 从中下层 直到皇家贵族, 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 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 都是同一哀伤, 同一感叹, 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 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⑤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 消极的感叹中, 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 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 就是说, 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纖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 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 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 只有短 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 尽 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 恰恰相反, 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 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 审美憋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⑥从黄巾起义前后起, 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籍,连 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场)刘(板),一时俱逝”,荣华富贵, 顷
  语文学科试卷 第 1  页,共 10 页
  刻丧落,曹玉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 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出出来了, 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 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出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 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①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 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 文学创作很自 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②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 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 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
  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 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 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 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 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 也体现在群体的
  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 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 我们可以想见, 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 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
  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 ”的一项是(    ) (3 分)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柔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 分)
  5.请以曹操《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 ”退休的老建筑工人, 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 小三线”,把自己 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 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 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 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 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 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