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130字。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那一天,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大炮仗”,伴随着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和一声巨响,耀眼的光芒让大漠上空又升起了第二个“太阳”。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在戈壁荒漠上,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人,隐姓埋名,历尽艰辛曲折,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着有用的事。这是一份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使命担当。”中国应用核物理专家杜祥琬说。
1960年底,在原子弹研制逐渐走上正轨、重大攻关进展顺利时,氢弹的预研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
氢弹是真正的热核武器。不同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氢弹凭借核聚变反应,能够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
中国开始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还有一些资料,在当时有核国家封锁遏制的严酷局势下,中国氢弹研制攻关中没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只能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
1960年12月的一个早晨,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秘密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
1961年初加入的于敏是队伍中的灵魂人物。
1951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时,于敏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历经10年刻苦研究,于敏发表了专著、论文20余篇。
与上次不同,这次于敏是从基础性很强的科研领域,转到氢弹原理这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域。这次转身,对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意味着巨大牺牲——核武器研制集体性强,需要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从此,他的名字从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消失了。
除了组长黄祖洽、副组长于敏,理论组最初成立时还有蔡少辉、萨本豪、刘宪辉等人。后来,擅长粒子物理的何祚庥也加入进来,领导具体业务。此后队伍逐渐壮大,最多时有四十多人,绝大多数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经过仔细分析,于敏认为在原子弹中加入聚变材料虽然能够提升其威力,但由于聚变材料燃烧不充分,威力虽有提高,但较氢弹仍相去甚远。
于敏一边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提高大家的物理概念和分析能力,一面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终于他想到了一种方案,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并很快看到了成功的苗头。
在对大量计算结果抽丝剥茧地研究、对多个可能模型反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研发到爆破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B.氢弹是凭借核聚变反应,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的热核武器,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有区别。
C.于敏在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的同时,还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想到方案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
D.研制氢弹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也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领域勇当大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在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的情形下,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进行氢弹研制攻关的工作。
B.1961年初加入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的于敏是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
C.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氢弹成功爆破的创新奇迹,氢弹的成功爆破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的结果。
D.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大高校,众多重大的科研成果来自高校的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精神传承感召”的一项是(3分)( )
A.航空工业沈飞新机装配试制中心的董舒说,罗阳的航空梦,是航空人的报国梦,更是中国的强国梦,“我要像罗阳一样,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青春贡献。”
B.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陈新龙说:“袁隆平院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将以袁老为榜样,创新争先,躬耕实践。”
C.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学生罗杰感慨道:“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张洪沅先生的科学家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们这一代青年将砥砺奋进,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力量。”
D.清华女博士白蕊带领的研究团队在RNA剪接体的研究中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率先发表
学术论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奖典礼上,白蕊拿下了“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构思脉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棉衣
孙博闻
隆冬已至,惹得人频频打颤。
这片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年头儿了。顺子一家就住在这儿,据街坊邻居讲,顺子一家四口,除了顺子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她患了耳疾,听不清人讲话;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父亲,他常年都抽着散花牌的烟;还有一个已经远嫁他乡的姐姐,好几年都没联系了。这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苦贫寒,顺子在家附近给人打零工,卖过报纸、洗过鞋、修过自行车,最近又换了份差事——在巷子口给过路的人发单子。老父亲愈加年迈,身体不吃力了,帮街坊邻居收收废塑料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