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4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宇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要说当今热度最高的网络语言,“内卷”当仁不让,各大主流媒体关于“内卷”的讨论层出不穷,简直“万物皆可卷”。豆瓣话题“你所在专业或从事行业有哪些‘内卷’现象”下,已有千万级的浏览量,数百条回答涉及求职、晋升、育儿、升学、婚恋各个领域。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卷”呢?
据考证,“内卷”原本还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文中提出,意思是“边际效用递减、没有发展的增长”。后来,中国的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用“内卷”来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据此解释为什么当时的社会运行没有出现大突破。如今作为网络热词的“内卷”,显然没有那么深奥的学术含义,而是带上了调侃的意味,其最早流行可能源于几张清华学霸的照片,有同学边骑自行车边看电脑,因其过分努力的行为给旁观学生带来焦虑和压力,被称为“清华卷王”。由此生发的网络用法层出不穷。可以作为名词,如“人生是张饼,内卷是宿命”;可以作为动词,如“今天你又内卷了吗”;也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如“这个人也太内卷了”。
从学术意义上的“内卷”到网络语言中的“内卷”,它经历了一个语义指称对象泛化,同时语义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在网络语言中,“内卷”主要表达以下几种隐含意义:
竞争的白热化导致竞争的无序化。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已在社会上获取竞争优势,但最终却会导致竞争的无序化,让整个群体在这种“不良竞争”中受损。比如外卖小哥原本有10分钟送餐时间,结果有人通过提速、占道等不良竞争行为,提前几分钟抵达,公司通过大数据计算,觉得他们还能再快,就会进一步缩短送餐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外卖小哥尽管已经非常努力,甚至因闯红灯等行为有生命危险,但规定的送餐时间却越来越短,工作环境越来越恶化。
过度精益求精带来无意义的重复。比如新时代的母亲们在育儿活动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往粗糙的养育方式被过度精细化取代,各种紫外线消毒奶瓶、针对婴儿不同部位的护肤品层出不穷,各位母亲绝不敢让娃输在“起跑线”,这被戏称为“母职的内卷化”。
大众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入无处不在的竞争。这里的意思强调了“内卷”不是主观努力、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出自被逼无奈、不努力就被别人甩下的恐惧。这一点在“教育内卷”“育儿内卷”“职业内卷”上都有充分的体现,比如补习班广告就利用这一点:“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样的广告词,立刻使家长产生一种焦虑,从而被胁迫进入内卷轨道,结果“越能吃苦,却越过越苦”。
(摘自刘心萌《要奋斗,别内卷》《咬文嚼字》)
材料二:
如今,从大学生中“出圈”的“内卷”一词出现在各行各业中,成为无处释放的社会压力的代名词。人们常说,大学是一个小的社会,对于正在经历“内卷”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看待“内卷”,并从“内卷”中脱身,是一个重要课题。
当大学进入“严字当头”的时代,严把教学关、为大学生增负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大学生也就自然感受到了更大的学业压力。压力并不是逃避的借口,适当的学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宗智所说的“内卷”,其逻辑思维过程,是从我国农业生产现象推演到社会发展现象。
B.网络上的“内卷”一词,既有调侃意味,也反映出人们因他人过分努力而带来的焦虑感和压力感。
C.文中所举外卖小哥的例子,说明那些本想获取优势的良性竞争行为,反而有损整个群体的利益。
D.简单地把“竞争”当成“内卷”,认为竞争是一种无效的消耗,这种理解违背了学者们的初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语的意义是不断演化的,从学术的“内卷”到网络语言的“内卷”,语义呈现出了全新的内涵。
B.在育儿方面,过度精益求精的做法使得以往粗糙的养育方式被取代,带来了无意义的重复。
C.面对某些贩卖焦虑的补习班广告,家长如果能够摆脱环境的束缚,那么教育子女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得到缓解。
D.竞争压力不一定带来“内卷”,大学生不应以“学业压力大,反对内卷”为借口选择“躺平”。
3.下列选项,属于上述材料所说的“内卷”范畴的一项是(3分)
A.学习语文时,老师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积累语言,提升文化素养。
B.技校木工师傅让学徒们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精益求精,最终打磨出一件件精致漂亮的木制器具。
C.为了钓到一条大鱼,海明威笔下的柔地亚哥出海八十多天,与鲨鱼搏斗,最终只得到了一副鱼架。
D.为了期末拿到高分,大学生纷纷开始作业字数竞赛,将原定2000字的课程论文增加到2万字。
4.假如你即将考入心仪的大学,你如何摆脱大学生的“内卷”?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5.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来看,正常“竞争”和“内卷”有怎样的区别?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