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440字。

  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革命文物,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向全社会征集革命文物史料,是科学保护的基础条件,是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对外展示的革命文物,往往需要精细整理与修复。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让革命文物再现历史原貌,切实把红色资源传承好,更好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文化传承发展。
  革命文物记录着革命历史事件,记录着革命人物的生平,记录着革命历史故事,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力量源泉。强化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需要进一步深化革命文物的研究和阐释工作,不断提升革命文物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一件件革命文物有血有肉、有神有魂,不仅展现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担当。这就要求我们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展陈大纲、实物说明、讲解内容,不仅要见物、见景,更要见人、见思想、见精神,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声情并茂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人民群众从这些饱含温度的故事中获得思想感悟和精神洗礼,充分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
  革命文物以无声的形式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怎么来的”。发挥好革命文物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就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改革创新,让革命文物在人民群众中“热”起来。例如,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编纂出版系列革命文物知识读本;用好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等等。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利用途径,在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革命文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拓展社会教育覆盖面。
  (摘编自李君、乔霖《把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让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材料二:
  保护是革命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全国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做出了显著成果。现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我国广袤大地上星罗棋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对于宣传革命文化、教育广大群众具有重要作用。
  B.在利用革命文物展开宣传教育工作中,相关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采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C.北大红楼旧址、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址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都是惠及人民的“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D.北京市对革命旧址进行修缮,并将其改造成党史教室,选用革命史料作为教材,面向干部群众开展党史教育活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革命文物蕴藏着丰富的革命故事,但很多革命故事已湮没于历史之中,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努力挖掘。
  B.革命文物众多,有些收藏于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有些则散落于民间,因此有必要向社会征集革命文物。
  C.我国各地方已经公布了所有的革命文物名录,这为进一步利用革命文物、开展相关革命文化教育活动打好了基础。
  D.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发红色旅游,让越来越多的革命文物走近游客。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长征文化线路数字化展示体验及教育传播试点项目,利用5G、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使人们获得对革命文物的沉浸式体验。
  B.敦煌研究院着力打造网上莫高窟,上线“云游敦煌”小程序,推出“飞天专线”虚拟游览线路……让游客在云端就能欣赏莫高窟的艺术瑰宝。
  C.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导览图”。
  D.《1921》《红船》《信仰者》《我的父亲焦裕禄》等众多红色电影中复原了很多革命文物,让观众能清晰地观看到红色文物。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革命文物,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的文章标题中“让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铜像
  【法】马塞尔•埃梅
  从前有一位发明家,名叫马尔丹,大家以为他早已物故,在巴黎的一座小广场上给他立了一尊铜像。他的这一尊全身像,是一色青铜铸成,大衣襟宛如在风中微微飘动,就像在生活中常见的那样,模仿得非常逼真。
  马尔丹一直深居简出,也从来没有人去打扰。他从早干到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