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8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2.所有试题必须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或草纸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含标点符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2分)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搓捻(cuō) 云宵(xiāo) 荫蔽(yīn) 花团锦簇(cù)
B.霎时(shà) 贮蓄(zhù) 埂塞(gěng) 混为一谈(hùn)
C.莅临(lì) 憔悴(cùi) 徘徊(huái) 喜出望外(wàng)
D.烂漫(màn) 粗犷(guǎng) 抖擞(sǒu) 咄咄逼人(duō)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人,仁也。中国人的仁早已______在每个人的血液里,不______武力,不过分随心,有力量,有责任,有担当。拳击虽然是力量的较量,仁与礼却是其中______的要素:在赛场上拼力量,在赛场下懂礼仪。______自己的力量往往比释放力量更为重要。
A.种植 乱用 必不可少 克服 B.种植 滥用 不可缺少 克制
C.根植 滥用 必不可少 克制 D.根植 乱用 不可缺少 克服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羊的路,是草给的,而草是什么?草是羊的目标。人的路,也是由目标决定的。个人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来。一个人因为树正目标,才能走上正道,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树歪了,只会把自己引向歧路,而葬送自己。
A.“上”是方位名词,“会”和“葬送”都是动词。
B.“正道”是褒义词,“目标”和“开始”都是中性词,“歧路”是贬义词。
C.“路”是个多义词,“羊的路”中的“路”用的是本义,“人的路”中的“路”用的是引申义。
D.“一个人因为树正目标,才能走上正道”一句是病句,应该把“因为”改为“只要”。
5.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古代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常见的敬辞有令尊、垂问、贤弟、久仰等等,常见的谦辞有家慈、愚兄、拙见、敝人等等。
C.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D.鲁迅在《琐记》的结尾说:“我至今一想起来,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句话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与厌烦。
(2)班级语文学习小组正在举办“有朋自名著来”的阅读活动,同学们选取了《朝花夕拾》中的三个人,你希望这三人中谁做你的朋友?请结合具体事例和人物性格特点说明理由。(3分)
A.长妈妈 B.寿镜吾 C.范爱农
我希望______做我的朋友,因为______
6.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7分)
(1)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2)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3)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
(4)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5)______,于我如浮云。
(6)《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两句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哲理。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题。(3分)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海
(明代)叶之芳
海碧何冥冥,空光连太清。白云飞不过,红日落还生。
去鸟难分影,遥山安可名。何当借鳌背,载我向东行。
7.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观沧海》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的壮丽诗篇。这首四言古诗体现了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B.《观海》前两句描写了海与天相连的广阔景象,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和融合。
C.《观沧海》的三、四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海水和山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