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30字。
诗歌鉴赏(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
一: 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芳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有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常用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对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感情。
二、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
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无路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接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1) 借景抒情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征,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他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百,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香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画菊     郑思肖(宋末世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树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