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120字。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需要指出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在丝绸还未成为主要贸易商品之前的远古时期就已存在。草原之路与绿洲之路的出现正是这种交流存在的具体表现,它们可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草原之路通常是指始于中国北方,经蒙古高原逾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北部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流域的通道。这是古代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往来的通道。绿洲之路是指位于草原之路南部,由分布于大片沙漠、戈壁之中的绿洲城邦国家开拓出的,连接各个绿洲的一段段道路和可以通过高山峻岭的一个个山口,这条通道逐渐成为欧亚大陆间东西往来的交通干线。文献记载表明,先秦时期的黄河流域就与葱岭以西地区有较密切的联系,而遥远的古希腊也具有对远东地区的模糊认识。斯基泰人的东迁南下对于中亚和南亚的人种与文明有着深刻影响,这表明中原与西方的交通道路在远古时期便实际存在。
古代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与丝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春秋战国开始,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开始了丝绸贸易,丝绸成为了这条道路上的主要商品,以致后世将中国与中国周边世界的交流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它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存在于中西方历史的长河之中。
丝绸之路和经营西域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远古交通道路的重新认识和拓展,但更重要的意义是,中原地区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外部世界并延伸本土文化的活动空间。此后,各朝政府都延续了这种对外交往的传统,并于唐代达到顶峰,从而形成了地中海地区、阿拉伯地区以及波斯、中亚、南亚、东亚往来互通的交流格局。西方各地区的文化汇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化更新的重要动力,中国的特产渐次西传,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西方诸地的生活习惯。
(摘编自张国刚《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今天的“一带一路”不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建再造。丝绸之路这条道路历史上早就有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的。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约在公元前2世纪,存在着一条“丝绸之路”。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谁命名的问题,而是说明中国人以前并没有这样的自觉性。这些历史现在有些人不清楚,还以为是中国人为了卖丝绸才开了丝绸之路。
今天的“一带一路”不是历史上概念的复制,而是中国自觉地向外发展,主动要与世界融为一体。借鉴其他世界的文明可以让我们更能看清自己,纠正自己发展中的偏差。我们今天提“一带一路”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要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形成经济发展带,组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全是平等的,互助的。有些人把“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这是错误的。
因为对历史的误解,使得我们的观点会有偏差。比如我看到有幅漫画,画的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运了各种各样的物资,这是不可能的,运丝绸之外的东西是赚不到钱的。这样时间长了,就会误导公众,也容易让人产生“马歇尔计划”的联想。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今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完全不同,我们是平等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的和平发展,是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平等基础上的。
(摘编自葛剑雄《“一带一路”更在于精神》)
材料三: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
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其东欧卫星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摘编自“百度词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远古时期即已存在,是古代丝绸之路出现前沟通中国与西方的重要交流通道。
B. 唐代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巅峰时代,其文化扩展到当时中亚及欧洲等诸多区域。
C. 丝绸之路虽然早已存在,但因为它的命名权被西方人占得先机,所以中国人失去了这一命名机会。
D. “马歇尔计划”实施时间长,投入资金巨大,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丝绸之路,前者谈源起和意义,后者谈命名和人们 认知。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及“马歇尔计划”,但二者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是为了与“一带一路”作比较,后者是材料阐述的对象。
C. 西方人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后,就开始喜欢中国的书画、京剧等众多艺术形式。
D. 最初,美国也曾想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苏联进行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援助,但因其条件苛刻而被苏联拒绝。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汉书??张骞传》
B. 胡人见锦,不信有虫食树叶吐丝而成。——《法苑珠林》
C.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
D. 色诺芬,我喜欢那由丝绸制成的宽大上衣。——希罗多德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以及“协和万邦”等理念,这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有着怎样的体现?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