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940字。
9.《说“木叶”》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3点。
答: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
②“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
③“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 。
2.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 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3.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二、选择类
4.《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有精巧的推敲,以下各项中“孤云”意象情感色彩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杜牧)
B.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刘长卿)
C.诗寻片石依依晚,帆挂孤云杳杳轻。(赵嘏)
D.青山绿水从人爱,野鹤孤云与我同。(王冕)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是大和六年(832)秋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已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且诗友元稹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