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780字。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作为诗美概念的价值与日常语境中我们对它的联想不一致。在文学批评中,它包含着内容和风格两方面的含义。
从内容方面说,老意味着深于世故。深于世故,通常尤指经历忧患,显出深谙人情世故的练达。龚贤《赠剩上人系中》诗云:“老僧待死处,古寺号承恩。无地可行脚,羞问舌犹存。向午坐清寂,蒲团松树根。”黄生评:“起得老,如何在遗民的执着和释子的幻灭之间找到一个沟通和平衡的点非常困难,诗起首以“待死”沟通两者的身份,取意深稳而浑然无迹,实在可谓起老结深。这里的“老”与其说体现在艺术表现上
在风格方面,我认为“老”的审美内涵起码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认识。
首先,是在整体风格上显现为老健苍劲的色调。老健在感觉印象上表现为一种瘦硬与苍劲之风。瘦硬通常显示为不同寻常的笔力,而苍劲则每每表现于诗境的高远雄浑。清初李浃《秋日闲兴》写道:“老树鸣风叶,散作满城秋。远杵寒相答,孤鸿迥自愁。升沉看物理,体气雄浑而绝不流于虚响,确实称得上“声格俱老”!
其次,是在技巧上意味着稳妥和成熟,整体风格的无缺陷。稳妥是意味着艺术完成度的概念。凡口语中与稳妥相通的词,如停当、妥当、安顿、老到,都可以指称技巧意义上的“老”。反之,“老”的否定式就常用来表示遗憾。如纪昀评陆游《暖甚去绵衣》“谁道江南春有寒”句“有字欠老”。
老在修辞上表现为自然平淡的特点。正像人到老年,表情和举止都趋于自然平静,艺术的老境也都显示出自然平淡的气质。苏东坡有所谓极绚烂而归于平淡之说。诗歌中的自然平淡首先意味着朴素的风格,则有结构、章法的质直,又有修辞技巧的平淡。自然平淡的境界,看不出用功之迹,但不是无所用心
(摘编自蒋寅《作为诗美概念的“老”》)
材料二:
在文学史上,给诗人姓前冠以“老”字并不多见,固定冠之以“老”的,为什么独独以“老”冠杜呢?
“老”在杜诗中使用频率极高。在其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老”以不同的面貌呈现笔端,有时以本字出现,合计竟达530多处。杜甫为什么如此多地提到老?杜甫的人生理想,是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出的人生理想,尚老就是其一。中国是尚老的国度,“老”象征着年高圣德、经验丰富、沉着稳健、充满智慧,杜甫天性喜欢老者,在《壮游》中他说:“脱落小时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诗美概念的“老”,既体现为深于世故,又表现为修辞的平淡、技巧的稳妥成熟和风格的老健苍劲。
B.杜甫在自己的诗中频繁地使用“老”字,在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这个字出现了530多次,体现他的偏爱。
C.杜甫之所以频频言“老”,有尚老、衰老、贫病交加等多种原因,其中社会时代的巨变是最主要的因素。
D.杜甫长期过着漂泊生活,贫病缠绕,加之他对家人、朋友、人民和国家无不关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贤写出《赠剩上人系中》之所以能做到起老结深、取意深稳,与他对赠诗对象剩上人所经忧患的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
B.文章用纪昀评陆游诗的例子说明,要想让诗歌呈现出“老”的风格,即使在个别字词上也必须追求技巧上的稳重和成熟。
C.平淡自然不易得,如果没有经过经过精心锤炼、用心经营,就难以让诗歌形成自然平淡的气质
D.杜甫的“老”包含着特定时代带来的独特韵味,如果没有对人民、国家苦难的关注分担,杜甫的“老”的风格就不会形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作为诗美概念的“老”的风格的一项是
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D.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用文中“老”的观点简析杜甫的《登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 夜
王祥夫
雨是冷的,是冬雨,不大,却不停。地里的庄稼早已经收过了,场里的事也已经做完了,天还下着雨,让人觉着有些扫兴
周口店是个漂亮小伙子,皮肤白白的,又是大眼睛,所以人们就叫他周口店。其实周口店是个很勤快的年轻人,总是在找事做,把胡麻收来再倒手卖给油坊,胡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