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220字。

  江苏省苏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2023.12
  注意事项: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简称“AI”),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的交叉学科。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日益逼近人类的文学艺术水平,未来机器将代替人类进行文艺创作,甚至对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成果充满期待。
  著名演员李仁堂曾说:“演员创作形象的营养储备必须从生活中摄取,否则,必然导致创作上的枯竭。”现实的体验带给人们的情感,是人工智能难以模仿的。文艺并非技艺,人工智能可以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模拟人类进行创作,但从目前来看,它无法拥有人类的创新能力与来自生活的情感体验,虽然能够在文艺领域有所助益,但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真正需要我们警惕担心的,应该是人们对于文艺的审美与文艺创作趋向人工智能的模式化倾向。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现实、积极创新,打造出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精品,才能使文艺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的精神活动。
  (摘编自李雨青《AI能取代作家吗》)
  材料二:
  随着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能够借助新媒介表达出以前根本不可能表达的艺术形式,比如立体影像、立体电影或者极具参与性的电脑游戏。而人工智能更是借助复杂计算和深度学习,深入到人的创造性领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新媒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并且这些艺术形式同时映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者认为人工智能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后者承认人工智能带来了艺术形式的革新。
  B.前者认为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景值得期待,后者认为媒介对艺术创作具有长时间的作用。
  C.前者认为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的情感体验,后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给文学艺术性质定位提供了新视角。
  D.前者担心文艺审美和创作会走向模式化的歧途,后者认为承认媒介的决定作用是定位艺术性质的前提。
  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的AI艺术实践还只是利用数据对创作技巧的总结,还难以达到“创造”的境地。
  B. AI通过概率性组合排列进行“创作”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很难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C.要完成十万言的小说创作,眼下的AI技术还做不到,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科技的发展。
  D.AI无法像艺术家一样将新知识、新感觉化入艺术创作中,并与以往的经验达成平衡。
  3.下列说法,可以作为事例论据来支撑材料四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正如罗丹的一件躯干雕像一样,删截的雕像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反而充分地、辉煌地、完美无缺地显现出艺术审美的高度。”
  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C.“美是不可预测、不可计量的。伟大的艺术,亦因此才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D.“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并给人带来了感动与共鸣。”
  4.上面四则材料用了哪几种论证方式,请通过原文简要概括分析。(6分)
  5.据统计,宋词中最常用的意象有“明月”“杨柳”“夕阳”“东风”“江南”等。如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用这些意象创作一首词,你认为它能否写出超过专业词人的作品?请依据文本,简述自己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剥莲蓬
  高洪波
  ①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又是惹人诗思的时刻。秋天里意外地收到了南方友人寄来的一包莲蓬,寄莲蓬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汤汤,莲蓬的产地是她的家乡金华,金华也是老诗人艾青的故里。
  ②近年来由于疫情,快递成了互相传递思念的特殊渠道。收到快递多多,莲蓬独一无二。莲蓬在江南、在水乡、在秋天这个时节应该是处处可以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