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220字。答案扫描。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四次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家视域中的“君子”一词内涵丰富,它蕴含了“位”“德”“智”“美”等诸多属性,是一种对人的各方面修养均有很高要求的人格理念。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级的成员。先秦时期,这一含义一直都是君子的基本内涵。如《诗经》《尚书》中的君子即多指此义。
  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百余次,主要是就“有德”而言的,比如“君子喻于义”“君子怀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等。但此时“位”的属性仍然得以保留,比如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这里面的君子即具有“位”的内涵。
  最后,在儒家这里,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邀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被称为君子。所谓“君子博学深谋”“毋侧听,毋暾应,毋淫视,毋怠荒”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总体来看,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更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正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 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 因此,在儒家这里,一个人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摘编自张舜清《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
  材料二:
  儒家在其思想体系中有丰富而系统的“君子观”,树立了君子的理想人格,形成了沿袭中国古代文明整个过程的君子文化。
  从西周至孔子论君子之前,君子文化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君子”一词内涵丰富,对人的各方面修养均有很高要求,蕴含了“位”“德”“智”“美”等诸多属性。
  B.一个人能否心怀仁爱、关心民生,能否承担起他对社会的责任,这属于儒家评判他能否成为君子的基本标准的范畴。
  C.春秋时期,孔子对君子的含义进行了重新诠释,君子的含义主要由政治上的贵族变为道德修养的践行者。
  D.春秋战国时期君子文化相对成熟,只因为该时期百家争鸣,相互融合,促进了君子文化核心要素的形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独尊儒术,提升了君子文化的思想价值和社会地位。
  B.君子文化深人人心,传之弥久,这仅因为后世士大夫对传统君子文化的仰慕、实践、弘扬和传播。
  C.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传统美德,其中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美德。
  D.只要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与君子同一。
  3.下列选项,不符合儒家君子形象的一项是(3分)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从古至今,君子观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4分)
  5.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推行君子文化?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    人      莫泊桑
  木栅栏门打开了。一个四十岁上下看上去却大概有六十岁的男子走进来。他满脸皱纹,腰弯背驼。一个农妇也从屋子里出来。她穿着塞满麦秸的木鞋。她头上那顶白色软帽已经发黄,盖着紧贴在头顶的几根稀稀拉拉的头发。
  那男的问:“他怎么样啦?”
  女的回答:“神父先生说他完了,过不了今天晚上。”
  他们穿过厨房,走进卧室。那卧室又低矮又昏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