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177840字。
宋辽金元文学(讲授提纲)
绪      论
宋代文学是继唐代之后的又一高峰。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也倾向于通俗化,其发展是与唐诗大异其趣。词的高度繁荣和发展,更可谓空前绝后,宋词以其内在、含蓄的美学特质,让后人望尘莫及。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元明清戏曲、小说的发展发展奠定基础。从文学史的大视角来看,宋代文学样式与创作成果的丰富,作家群体的众多,风格流派的成熟,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异常突出的。
一、宋代社会的特点
1、在政治上,重文抑武,广开科举,大大激励了庶族文人从政的积极性。

2、在经济上,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不断扩大,都市商业空前繁荣,既满足了城市生活的物质需求,也刺激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在文化上,儒、佛、道三家思想并行,互补合流趋向进一步发展,文化出现全面繁荣。

二、宋代文人的风貌

1、形成了“当仁不让”、“进退皆忧”的精神风貌,参政意识和改革精神普遍增强。
参政意识:由于文人同政治的关系逐步密切,文人对政治、军事要务的直接参与,形成了“当仁不让”、“进退皆忧”的精神风貌。随着一些政治改革主张被采纳,政治革新人物地位的快速提高,参政意识成为宋代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
改革精神: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都是在这种政治思潮中逐步孕育和产生的。
“靖康之难”到来之际,诗人社会责任感的普遍高涨,同样源于这种思想基础。

2、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使文人的文化底蕴和学术素养普遍提高。
文化发展:《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大部头著作的编定刻印,标志着文化的极大发展;
教育繁荣:宋代不仅官学发达,州、县学普遍建立;私学规模也逐步扩大,著名的白鹿洞、岳麓、石鼓、应天府等书院,都可容纳上千学生。

3、文人思想和精神矛盾加剧,为宋代文学的丰富性敞开了多侧面的创作空间。
由于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的逐步突出,经世强国的崇高理想同专制王朝可能提供的政治参与机会,发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北宋由公开的党争逐步转变成地位和权力的争夺与更叠,最终演变为政治上的无情打击和残酷迫害;在南宋则表现为复国抗金思想同朝廷偏安苟和政策的尖锐矛盾。
严峻的政治动荡给文人政治前途与社会生活带来不可测度的恐惧和忧虑,使他们的政治热情、思想情绪产生大起大落的变化。这种起落和变化,又促使宋代文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旺同自己笔下的文学创作联系在一起,发扬“穷而后工”的创作精神,为宋代文学的丰富性敞开了多侧面的创作空间。

三、宋代文学的特色、规律、成就与地位
从形式上讲,宋代文学极其丰富,诗、词、文、话本、戏剧,应有尽有;
从数量上看,宋代文学以诗、文、词创作数量最多(诗25万,文数十万,词2万多),而且各自都有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各自都有独具特色的审美空间;
从后人眼中认定的美学成就上看,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其次是诗歌,然后才是散文。但是,依照宋代文学家的审美眼光和创作投入来看,他们最用心、最富思想的是散文;最使气、最注豪情的是诗歌;最无奈、最寄隐痛之情的是词。
宋代文学中压倒一切的主体特色是恢宏的议论和充实的才学,且这两大特色最为集中地表现在散文创作之中。具体表现为政论散文中鲜明的政治思想和激越的论辩风格;表现为历史散文中深刻的历史观照和现实讽喻精神;表现为文艺散文中千回百折的才思和通脱自由的智能;表现为理学著作中精密的哲理运思和高超的思辨水平。
宋人把这种方法用到诗歌创作中,即“以文为诗”,被后人称为宋诗最重要的发明和创造;宋人把这种方法由诗中再移植到词章创作,即“以诗为词”,又被后人誉为宋词最重要的发明和创新;辛弃疾直截了当地“以文为词”,自然也就没有理由不赢得无数文学史家的赞誉。
(一)宋代词人和宋词的成就
以前将宋词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一为豪放。宋人以“婉约为正宗”,因为晚唐、五代的《花间集》和南唐词,无一不是低回委婉的;而且,她“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可借绵绵私情,在高手如林的诗坛上别开生面。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等人以翰墨写小词,在婉约中注入更多的含蓄和雅致,但他们好面子,也因为词作叙写的内容遭受过非议,因此不敢(其实也不能)多写。幸好出了个不怕别人伤面子的柳永,专心写词,努力创制长调,大胆使用俚语,让自己的歌词成了市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流行歌曲",也给后人树立了专心创作的榜样,提供了可资广泛借鉴的创作形式。苏轼采用《念奴娇》、《水调歌头》等长调,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继承范仲淹的豪放气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开创了豪放词派;南宋词人辛弃疾沿着这条路,将爱国思想、复国壮志和豪放风格铸为一体,带动和影响了大批爱国词人,在作家队伍和作品数量两个方面,使豪放词真正形成可同婉约词比肩的重要流派。北宋后期的婉约词经过秦观、贺铸的复雅,文人气质更为鲜明,作品更为典雅和精致,再经周邦彦的大量创调,在南宋绵远流传。李清照的《漱玉集》以其真切的儿女私情和尖锐、敏感的内心矛盾打动读者,使人看不到男性婉柔中的虚拟和做作,真正感受到“正宗”婉约词不同寻常的震撼力。其后,虽经姜夔、吴文英等人的精工细作,婉约词终因内容狭窄,无力再度兴旺。
宋词正是在婉约与豪放此起彼伏的震荡旋律中尽显风采,成为宋代最有境界和韵致、最具美学品位和艺术感染力的“一代之文学”。宋词可同唐诗比肩并峙,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而且通过自身独特的音乐形式,在唐诗和元曲之间架设了一道承先启后的桥梁。
   
(二)宋诗的优势与弱点
1、从思想内容看,宋诗的优势十分明显:它更为广泛、更为丰富、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和生活。宋诗敢于大胆、直接地议论时政,自始至终地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广泛深刻地描写民生疾苦,精心细致地描绘民风民俗。不仅如此,品评艺术、叙写哲理,达到了“无事不可入”、“无理不可穷”的境界,令后世望尘莫及。
2、从艺术特色上看,宋代诗人面对唐诗而不想服输,另辟蹊径。他们凭借超越唐人的政治优势和文化品位,直笔“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增强了诗歌的意蕴、理趣和学识含量;却比唐诗少了些激情、含蓄和形象意味。宋人发展了韩愈以散文入诗的技法,使宋诗沿着两个方向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特色:苏轼以才情驾驭诗笔,“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黄庭坚细密工致,“点铁成金”,于平淡中造奇绝,甚至故作拗律、故压险韵,显示了“以文字为诗”的苦心孤诣和不凡实力。
南宋王朝的偏安苟和,激起无数诗人的愤慨,深刻的救国思想和高昂的报国激情,给南宋诗坛平添了无限活力。山重水复的世事艰难、壮志如山的恢宏气概,成全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的奇迹。在救国无望的沉寂中,杨万里、范成大将爱国热情化作对民生疾苦的伤感和对山水田园的眷念,使南宋诗坛泛起晚霞般美丽而幽寂的亮色。
和唐诗比较,宋诗有弱点也有长处,缪钺先生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诗词散论》)钱钟书先生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诗分唐宋》)

(三)宋代的文艺散文
宋代散文是一座瑰丽而壮观的殿堂。立论的高远、论证的严密和切中时弊的针对性,把宋代的政论散文推到极致;历史散文的丰富、生动与深刻,加上直截了当的现实讽喻精神,把宋代文人的思想活力永远加载史册;宋代的理学文章极尽辩驳之能事,将透辟的理念、生动的意象合为一体,给中国哲学以鲜活的灵性。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然而它们都不属于文学。
因此,这里只能叙说一下宋代的文学性很强的散文,即如今天人们所说的“文艺散文”。从王禹偁的《待漏院记》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秋声赋》,到王安石、苏轼的《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再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无不呈现出完美的结构形式:以叙事为铺垫,以抒情掀波澜,通过叙事与抒情的起伏跌宕为议论蓄势,最后通过别开生面的观点“亮相”,将作家的情怀和志趣烘云托月般表现出来。宋代文艺散文的成功,不仅在于结构技巧的成熟,而且在于对抒情主人公性格形象的深刻展示。宋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层面和精神气质的个性特征,其实大多都是通过这类散文表现出来的。
南宋散文中的爱国思想和理学精神都十分鲜明和突出,前者如李纲的《议国事》、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后者如朱熹、陆九渊的明理之辩,只是它们都在文学家族之外。以趣味性为追求目标的笔记文也逐渐开始兴起,洪迈的《容斋随笔》和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是其中的代表,虽则没有太多的文学价值,但对以后的小品文,却有着不小的影响。

(四)宋代的其它文学样式
城市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市民人口的增长,而文学的普及又直接刺激了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说话”艺术随之发达起来。话本小说的繁荣,使中国小说史发生了大变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