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870字。
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语文学科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信息标签贴在答题卡上,并同时手动填写班级等信息。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韩愈的师道思想对宋代以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儒家师道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是在“耻师”的社会风气、缺乏足够的外部引导与约束的条件下的自我道德建设,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考诸韩愈的师道思想,在强调“以德育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愈所谓的“道”是相对于佛老而言的儒家之道,韩愈所谓的“师”则是相对于经师而言的传道之师。由是,“道”与“师”在此形成同构关系:一方面,“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陆敏珍),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另一方面,儒师需要维护“道”的神圣性,以保证社会身份的尊崇,儒学成为教师地位的背书。显然,“句读之师”不能承担起这样一种“师”“道”同构的重任,因此韩愈在重塑“师道”传统的过程中,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
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
《师说》开篇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自觉地把“传道”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将儒家的圣王之道传承下去。魏晋时期儒学衰微,除了有社会动荡的客观因素外,也因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这样的人在韩愈看来,不过是“经师”,远远称不上“人师”。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关键在于化,而不在于文。具体而言,“文”就是“古文,六艺经传”这些承载“道”的“业”,而非“道”本身。换言之,文是教育的载体,而不是教育的全部。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受业”,将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文化知识视为教育任务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韩愈对“师道”的重塑,乃是树立起教师作为社会道德担纲者和传承者的身份地位,“师道尊严”无疑建立在对教师使命的高度张扬之上。
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为教师树立了道德身份,教师要以道自任。韩愈在儒家哲学上创立了道统说,并将自己纳入传承谱系,为教师的道德身份建构了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体现了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在当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B.韩愈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并且认为老师应当能承担起“师”“道”同构的重任。
C.教师不需要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义,而应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
D.韩愈所构建的师生关系不同于知识的传递关系、儒家之道的传承关系,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动荡加上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导致魏晋时期儒学衰微。
B.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中的“文”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的一部分,即承载“道”的“业”。
C.韩愈的“文以贯道”既强调通过文章来阐释对社会现状的道德理解,又寄望通过文章来更好地传播儒家学说。
D.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比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更重要,这样才能凸显“为师之道”。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韩愈“为师之道”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C.教之以德,导之以材,可为师矣。
D.为师之道在于慈。
4.请仿照第二部分的小标题,为文章第三、第四部分拟小标题。(4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他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每天早、中、晚,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院子里,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老师这个称谓毕竟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
不过,这并不是说老宋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相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