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80字。
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後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材料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B.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C.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D.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韶武雅颂:韶是《韶乐》(虞舜乐),武指《武乐》(武王乐),雅指朝廷雅乐,颂指庙堂颂乐。文中提到孔子把诗篇入乐歌唱,以求合乎以上四种音乐的声情精神。
B.六艺,分为小六艺和大六艺。小六艺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大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D.兴观群怨:兴指激发人的情感,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的交际能力,怨指讽刺时政。以上四种,都指诗的社会功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夏代和殷代的礼制都能讲述大概,可惜杞国和宋国都没有足够的文献来印证。孔子认为周礼参考了夏、殷两代而制定,文采盛美,因此他选择遵行周礼。
B.孔子删定了大量诗篇,所选诗篇可以用来配合礼义教化,并且一切都要以君臣父子的政治纲常为起点。
C.孔子晚年喜欢《易》学,他阐述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用《诗》《书》《礼》《乐》做教材来教人。
D.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内核,实现仁德的途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孔子曾评价自己“述而不作”,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