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940字。

  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根本原则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喻于义
  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非生而知之者
  C.人而不仁,如礼何      登高而招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足以事父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 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小子何莫学夫《诗》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指家族,与《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