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360字。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B.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B.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与“贫困”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生态贫困问题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新“陷阱”。毫不夸张地讲,全球生态贫困问题不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类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无从谈起。从本质上讲,生态贫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客观结果。从人的需求角度来看,生态贫困是由于人的基本生态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导致的生活困难状态,比如缺乏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