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160字。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B.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C.“石”与“斗”是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十石为一斗。“锱铢”也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D.“歌”“行”“引”都属于古乐府旧题,如我们学过的《短歌行》、《李凭箜篌引》等。
  二、情景默写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                  ,                  ”。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