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50字。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燕歌行(并序)》(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塞是唐诗中习见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当然会在诗中使用一些边塞地名,包括当时的和过去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汉族的和非汉族的。在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加以探索的问题:在某些诗篇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高适《燕歌行》诗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考张公即张守珪。据史,他曾多次大破契丹。诗篇就是以这些事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榆关即今河北省东部的山海关。碣石应当就是今河北省昌黎县东南的碣石山。蓟北,指蓟州(今北京密云)以北。契丹故地在今内蒙古中部。张守珪从范阳(今北京)出兵和契丹作战,取道碣石以出榆关,征人思乡,则从蓟北回首,这都是符合当时情势的。在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大漠和瀚海指今内蒙古中部到西部的沙漠地带,它们位于契丹的西边,按照唐人从沿海进军的道路,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飞羽书于瀚海的。至于狼山,也就是狼居胥山,则更是远在今内蒙古西部,与契丹全然无涉。由此可见,后举三个地名乃是用典而非写实,即以汉人和匈奴作战暗喻张守珪和契丹作战。榆关、碣石等地名则是一个现实的系统,而瀚海、狼山等地名则是一个比拟的系统。但四句连贯而下,浑然一气,只有细加寻绎,才能使人感到在方位上有问题。
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就不止于唐代边塞诗中的地名有方位不合、距离过远这种现象。沈括《梦溪笔谈》云:“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有雪中芭蕉。此难与俗人论也。”为了要突出地表现袁安宁愿僵卧雪中挨饿,也不肯在大家都困难的时候去乞求帮助,增加别人的负担这一主题,画家实写了雪景,也写了当地雪中所不可能有的翠绿色的芭蕉,以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格,显示出他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也没有被困难压倒的精神。这样,就比只一般地去写出雪中萧条寒冷的景象,更加有效地塑造袁安的形象和表现作品的主题。
在《红楼梦》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所记的事应在北京,却掺杂了许多回忆想象的成分,所以有很多江南的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适《燕歌行》中的出现的地名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相矛盾,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B.从唐代边塞诗人到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家,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常常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
C.王维《袁安卧雪》雪中芭蕉的景致并非机械地翻版自然和历史,具有比完全写实更为突出的艺术表现力。
D.《红楼梦》中海棠社、桃花社有关情节写的是众姊妹的春季文化生活,表现了有关人物的形象特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边塞诗常出现的方位、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影响了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
B.高适《燕歌行》地名的方位问题不易被发现,展示了诗人高妙浑然的用典技巧。
C.作者总体上认同俞平伯的有关观点,并对俞平伯的观点进行进一步论述和补充。
D.作家的创作既要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又要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划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有学者在讨论岳飞《满江红》真伪问题时认为:“以地理常识说,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而贺兰山在今西北甘肃,南宋时属西夏。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结合本文,评价前述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①。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