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300字。

  4.1《望海潮》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而“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中国古代诗人有名句“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朗待我归”(钱起)。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对于这个矛盾,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高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它既不使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使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至关重要。对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
  材料二:
  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 《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里距离不同于时间和空间距离,因为它能依靠心理调节来实现距离的插入,伟大的艺术家通过自己心理距离的调节,可以从痛苦和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
  B.竹子能否在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笔下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既取决于诗人是否将其置于恰当的“心理距离”,又取决于竹子本身是否具有特殊的品格。
  C.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打动读者,但同时也越容易将我们从艺术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之中。
  D.审美距离过远,会导致无法理解审美对象;距离消失,则又会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故要想获得理想的审美效果,审美者应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最能体现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的一项是(    )
  A.杀害哈姆莱特父亲的凶手克劳狄斯,正在观看哈姆雷特改编的剧作,其内容是国王的侄子把毒药灌入国王的耳朵,谋杀了他,夺走了王位和王后。
  B.行知小学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生播放经典剧目《窦娥冤》,同学们对“六月飞雪”这一反常现象印象深刻,纷纷找老师询问下雪的原因。
  C.苏东坡被贬黄州,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却在路途中突遇大雨,没有雨具的苏轼并未像众人一样狼狈躲避,不久天空放晴,于是写下《定风波》。
  D.宋代杭州城里卖字画的商人在读完《望海潮》词后,立即找来当地画师,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入画,最终商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3.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二、选择类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B.慢词是篇幅较长、配乐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扬州慢》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者的写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屈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颇为深远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