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830字。

  山东省济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西学”的强势进入,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遇冷,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正义论”传统“集体失语”。殊不知,中国的“正义”学说更加根深叶茂、内涵丰富,是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
  中国尧舜时代已开始思考正义问题。《尧典》说帝尧的政治具备了这样的原则:“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尧舜之治成为政治治理的样板,在于他们深入思考“天之历数”,思索在“人心”与“道心”之间“允执厥中”。
  “礼”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共同价值基础,它从神圣、德性、程序、器物等不同向度确定着权力的合法性。古代王朝常借助一定的仪式与典礼表示自己“奉天承运”,这源自政权的天命合法性追求。儒学大师们通过诸如“王霸”“义利”“人禽”等的系列论辩,为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的正义确立内涵和价值标准。俞荣根先生在《儒家法思想通论》中说:“礼义、仁或仁义、天道、天理便是儒家法哲学中的理想法……儒家法文化的批判精神确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意义,它包含了良法观念,包含了正义和公道。”
  《墨子•天志中》说“义者,正也”。孔子曰“仁”曰“义”,孟子讲“仁义”,荀子则首提“正义”。“义”包含人之行为的正当与公正,也包含社会制度评判的合宜与公平。认真对比分析,不仅西人“正义论”的基本内容尽在其中,且意涵更丰富。
  中国早期正义论思索古与今、我与世界、价值观与方法论,是通往中心坐标的最优路径、至佳选择。儒家十分看重“爱”与“敬”,《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爱与敬,其政之本与”。美国的爱默生说:“我们确信,武力会招致另一种武力,只有爱和正义的法则才能实现彻底的革命。”对于爱与正义,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信奉全然而彻底。
  在中华文化的早期典籍中,“天下”“万方”“四海”之辞层出不穷,这源于中华文明的天下观、世界观、整体观、系统论,在与世界互动中,他们深刻理解“天道成而必变”“道弥益而身弥损”之类的道理,讲究注焉不满,酌焉不竭,当位而行,允执厥中。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他站在人类发展的中心点,思考人心与道心、人情与人义、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说文解字》说“背私为公”,“公”即“公共意识”“公共道德”。中国儒家讲求“角色伦理”,也就是人各正其名,各尽其职,这样的伦理要求特别注重一个人作为“小我”在“大我”中的一个部分,强调集体意识、先公后私,强调“私”服从于“公”。孔子认为,尧、舜、禹、汤、文、武时代是“有道”之世,人们以天下为公。在这里,“公”还可理解为“共”。“天下为公”是说人生活在共同的社会中,应该休戚与共,协同一致。
  “天下为公”体现的正义论是人心和顺、世道和谐、社会大同的前提,它首先表现为社会秩序上的和谐与和顺。“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唯公然后可正天下”。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再到今天,“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理想与追求。
  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文化方位,思考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些决定于中华文化的特点、特性与特色,决定于我们的哲学智慧和文化气象。国人在忙于为“优秀的传统”制作“得体的时装”时,还要更多地在认真理解“优秀的传统”上下功夫。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正义”对中华民族有多重要?》)
  材料二:
  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一种理论如果是不真实的,那么无论它多么高雅,多么简单扼要,也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拒绝或修正;同样,       ①       。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不可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早期正义论思索了通往中心坐标的最优路径是对爱与正义全然而彻底的信奉。
  B.儒学大师通过系列辩论确立了正义的内涵和价值标准是礼义、仁义、天道和天理。
  C.儒家的角色伦理强调集体意识,“小我”要服从“大我”,各尽其职,公而无私。
  D.罗尔斯认为少数人为许多人享有更大利益而做出牺牲,是不被正义社会所承认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引经据典,资料翔实,充分论证了正义说始终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
  B.材料二第二段用反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美德,正义是不可调和的”。
  C.材料一从正义的起源到“天下为公”政治理想逐层论证了正义论对中华民族的重要。
  D. 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思考了正义论对社会秩序的作用,探究了良性社会的标准。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天下为公”包含的正义论的一项是(   )(3分)
  A.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
  C.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D.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的主张。
  4.材料二使用了类比论证说明道理,请根据文意,为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4分)
  5.有专家认为,人类文明的普遍法则与基本价值在于正义。请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云
  沈从文
  青岛的五月,是个希奇古怪的时节,从二月起的交换季候风忽然一息后,阳光热力到了地面,天气即刻暖和起来。树林深处,有了啄木鸟的踪迹和黄莺的鸣声。公园中梅花、桃花、玉兰、郁李、棣棠、海棠和樱花,正像约好了日子,都一齐开放了花朵。
  到处都聚集了些游人,穿起初上身的称身春服。携带酒食和糖果,坐在花木下边草地上赏花取乐。就中有些从南北大都市来看樱花作短期旅行的,从外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