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20字。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深植于华夏大地的沃土,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民族特征。
西洋画主要通过光线明暗呈现物体的形象,因而多用面表现形体。中国绘画是线条的艺术,从甲骨、金文亦书亦画的图片,到钟鼎铜器中的龙凤饕饕、鸟兽星云,再到楚墓帛画、敦煌壁画,以及后来六朝人物画,唐宋后的山水、花鸟画等,均是用线描方法塑造形象的。中国的绘画匠师们用线勾勒出轮廓、质感、体积,传递着东方绘画独特的线条艺术之美。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靠线对于服饰的描绘传达出灵动的艺术效果。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既是流动的又是多变的,在画家的意念情致下灵动多姿,中国的绘画也因之意境幽远。
中国绘画中,人物画着力描绘人物的精神和个性,山水、花鸟画则注重表现画家的情趣及作品中蕴含的意境。早在魏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传神论”,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益三毛”,结果“如有神明”。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倡导的“绘画六法”,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突出了“神”“气”在绘画中的作用。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以及元代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说的均是此意。清代石涛有言,“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这“不似似之”正是千百年来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西洋画为追求形象的逼真,采用焦点透视法,即画家站在某个固定点上,把目力所及的对象按照远近、大小、明暗,像照相机一样全部描绘出来。中国画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地“游目”作画,可将见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画面中来,这种透视的方法,叫作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画家站在近乎出世的高度,俯察游观着世间百态,并按照自己理解的景物比例,“以大观小”地绘制在纸面上,这正是运用散点透视法的结果。中国绘画或为长卷,或作立轴,因为只有横轴或立幅,才能将辽阔万里的江山悉数尽收到画面中来。
中国绘画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书画同源”的论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已将诗、书、画三者内化为一个整体,但画面上题款、书法以及铃章的运用更使绘画情趣盎然、旨意明晰。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可见题款可以增加画的内涵,阐明画外之意。题款还可以对画面的构图起到或丰富或平衡的作用。倪云林、石涛、吴昌硕等画家往往用长篇款、多处款,或古篆、或汉隶、或草书、或正楷随笔挥就。有时长行直下,画面生机盎然;有时拦住画幅的边缘,使布局紧凑;有时又补充留白,使画面平衡。所以绘画一经题款,便可以生发出无限妙意来。有人将印章喻为画面上的秤砣,朱红色的印章沉着、鲜明、热闹又带有刺激。题款下的名号章能够唤醒全画的精神,起首章、压角章也可以使画面错落有致、稳正平衡,与墨彩相映成趣。
(摘编自袁志正《中国画名作鉴赏》,新华出版社)
材料二:
作画形易而神难的画论开启于宋朝的文人,以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为代表。论画和参与绘画的风气极盛,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也奠定了后来文人绘画理论的基础。而且,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地位,更直接地带来了主流绘画审美由物向心的转向。
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对画的赏析上强调萧条淡泊。他认为作画也应该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论述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时,均与西洋画的特点进行比较,体现了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
B.中国人物画着力描绘人物的精神和个性,这是历代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也带来了主流绘画审美由物向心的转向。
C.中国绘画有时选用长卷,有时选用立轴,是画家为了适应散点透视构图方法而做出的灵活的选择。
D.赵孟頫发现了书法与绘画的笔法相通的玄奥,通过引书入画,推动了中国绘画重神遗形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熙载夜宴图》将许多连续发生的情节巧妙地安排在一幅画中,能体现中国画不受空间所限的透视原则。
B.西洋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画面真实而有立体感,优点是比中国画更显逼真,缺点是布局要受空间局限。
C.好的画家在下笔前,一般会将题款内容、字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进行通盘考虑,力求绘画形式的完美。
D.在欧阳修、沈括、苏轼“神形”理论的直接引导下,元代人绘画比宋代人绘画更加重视“神似”的意趣,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所谈中国绘画特点角度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王维在画景物时,意在笔先,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B.马远画《寒江独钓图》,只有一叶扁舟,一位渔翁,四周全为一片虚空。
C.苏轼画墨竹,为突出翠竹挺拔向上之气势,不逐节画竹,而是从地至顶。
D.倪瓒画山水,不计较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有时被人视作麻或者芦。
4.请结合材料一,用动宾结构短语简要概括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4分)
5.关于乾隆在王冕《墨梅图卷》上的题诗,有人认为增添了整幅画的意趣,有人认为破坏了画面的和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 司汉科
引子
2014年3月28日上午,437位长眠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六十多年后终于回归祖国,中韩双方代表在仁川国际机场停机坪举行了交接仪式。
“陈捷,你终于回家了!”
八十九岁的父亲司淮生到机场参加了交接烈士遗骸的活动。他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反复喃喃着战友的名字。他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长津湖、盖马高原和老鹰岭……
金玲子的回忆
一天,敌机轰炸完刚离开,一个志愿军女兵出现在门口。女兵进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