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55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按照“天命之谓性”的说法,人之本性来源于天,由天所赋予,所以人性等同于天德,因此人们经常把人生来具有的本性称之为“天性”。
如果儒家学派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社会有许多仁人君子时,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人用“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由取代了商,首次体现出道德意义超越人类力量。
B. 孔子认为天命是上天给个人的使命,“性”是天生的禀赋,“命”“性”是相配合。
C. 孔子总是从个体角度来看待仁,他盼望个体成为“仁人君子”从而形成一个美好的社会。
D. “知命”是一种竭尽全力,不计成败人生态度,其价值为做事的过程,而淡化行为结果。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经》《中庸》所谈的“命”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本身对自身命运掌握的渴望。
B. 孔子在承受迫害时所说的话和竭尽己力所做的事,将成为鼓舞后世人勇担使命的精神动力。
C. 儒家认为“仁”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人性和本质,可见发抒人性成为“君子”是人的本能追求。
D. 孔子周游列国,改造世界,明知不成功却坚持不懈,不难发现他在这里将成败归结于“命”。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凡人之命,不由己也。(《孟子》)
B. 命运如风,何必执着。(《佚名》)
C.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D. 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内篇》)
4. 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商朝时期到孔子对“天命”理解的发展变化。
5. 习总书记曾经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现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在“人生与使命”的班会课上向同学们阐述你的人生观,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你的发言大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首次体现出道德意义超越人类力量”错,根据“这可说是第一次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可知,首次体现出的是“道德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而非“道德意义超越人类力量”。
B.“孔子认为……‘性’是天生的禀赋,‘命’‘性’是相配合”错,根据“……《性自命出》说:……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可知,这一观点不是孔子的。
C.“孔子总是从个体角度来看待仁”错,根据“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可知,孔子并不是总是从个体角度来看待仁,他也会触及群体的仁,只不过很少罢了。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方
菡子
远方的朋友托我找寻一个不相识的女友,他只依稀记得她曾到了我们省内,可是我们都相信会找到她,因为他给我讲了她的故事。
于是我带着深深的怀念和敬意,在所有不相识的老同志中间,寻觅我们的战友。……
离开战争年代久了,但一丝儿没有磨灭那激战的前方给予我们的向往和亲切的印象,我想你一定也是如此。你爱前方甚于你的生命,不管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