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52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木叶”是什么呢?按字面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为何古诗中少见用“树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然而一遇见“木叶”,情况就显然不同,诗人们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无人过问呢?自从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从“木叶”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字。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那么,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多悲风”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寒风扫高木”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将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见,“树叶”并不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些什么,而“木叶”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也比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如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等。这种关于“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使“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着疏朗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还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曲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木”能够让人想到树干,同时因其在视觉和触觉方面具有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性,为“木
  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
  B. “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诗人们为了追求文字的洗炼,常常将“叶”字独用,
  所以古诗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一意象。
  C. 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存在个体差异且生生不息,故读同一首诗,每个人所见的意象与作
  者和其他读者都不完全相同。
  D. 情趣需附丽于意象方能具体可见,意象需由情趣贯注才能拥有生命和完整形象,两者相辅
  相成,诗文的妙处由此而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诗人凝神注视菊花残枝时,人的感情与菊花残枝的特点
  互相融合之后所产生的移情的效果。
  B. 屈原首创了“木叶”,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这种做法和朱光潜所说的“真正的
  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的观点矛盾。
  C. 朱光潜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为他读诗时先从自然中见到意
  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
  D. 艺术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却时刻都在“创化”,
  这是因为读者既在创造也在欣赏。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充分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观点的一
  项是(3分)(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C.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D.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轻薄桃花逐水流。》)
  4.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写内容都与“意象”有关,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 林庚在比较“高树多悲风”与“寒风扫高木”两句诗时,获得了“高树”饱满、“高木”空阔的感知,这给我们欣赏诗歌提供了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徙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