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840字。

  湖南省名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陇原大地作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人类开始迈入文明门槛的时候,其地域文化就以鲜明的风格和较高的水准而兴起。陇右地处中西交通的要道,西与属于沙漠、草原类型的西域文化毗邻,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正是在这里得以与汉文化碰撞、交流、融合。诞生在这块黄土地上的陇右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陇右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渊源之一。《诗经》中《驷驖》《车邻》《小戎》《兼葭》等篇目,均描写秦人东迁前在天水一带的活动。产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天水地区的秦石鼓文,已刻有四言诗十首、465字之多。天水放马滩出土的“志怪故事”秦简,说明早在战国末,陇右已出现了志怪小说。可见,陇右不但是中国诗歌的多源发祥地之一,也是石刻文学和志怪小说的萌芽地之一。
  陇右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总体结构。在黄土地上孕育并经历代各民族不断创造和传承的陇右文学,带着北方民族特有的生命力,将中国文学的地图向西北拓展。二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在特质。陇右文学为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轨同奔的历史走向增加了驱动力。陇右人写边塞诗,无苦涩相,而多有奔放、从容之风度。“阴山铁骑角弓长,闲日原头射白狼。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河湟书事》)中抒情身份的主客移位,使全诗情调尽变,于旷远辽阔中露出几分田园诗的情调,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内在特质。三是为中国文学注入新鲜血液。唐代时,讲经文、变文、诗话、曲子词、话本、传奇、小说等通俗文学大多数是先盛行于陇右次流行于中原,改变了当时文学发展的方向,如讲唱文学与古代白话小说之发展就是一例。
  陇右地区还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极富特色和美感的文化旅游资源。陇右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遗迹遗址、古建筑和民俗风情。其中,以别具风格的远古文化、石窟壁画艺术、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最具代表性,独具地城特色和人文价值。陇右文化同时赞美劳动,表现劳动光荣的思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例如,石窟壁画中佛像的意象虔诚而祥和,安定而静远。陇右文化给人类留下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所需和精神所需。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需要人们来生活。陇右文化所表现的不光是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陇右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我们应多角度、全方位下手,继承文化血脉,发扬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建设进程稳定、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选自程治隆《陇右文化的影响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删改)
  材料二:
  古代中国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论述,早在《易经》已有记载。《易•系辞下》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体现出地理环境与文学创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昭示着学者们探讨地域文化原生形态和内在基因的必要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陇右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要塞,毗邻属于沙漠、草原类型的西域文化。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条件。
  B.陇右文学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总体结构,为中国文学南北异轨同奔的历史走向增加了驱动力,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整体发展方向,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C.唐代诗歌中描写的陇右地区的地理区域特色和山川关隘风物,使得相关诗歌的地域风情更加浓厚,拓展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扩大了唐代诗歌的表现范围。
  D.直线式几何图形般的陇右的高山大川,为诗人们带来了新鲜的体验;陇右宽广苍茫的地域特色,使得诗人们的气质更为刚健坚强,也使其诗歌更具豪情与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中描写秦人在陇右地区活动痕迹的篇目以及陇右地区出现的秦石鼓文,均能印证陇右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渊源。
  B.陇右文化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我们应当多角度、全方位地继承陇右文化所承载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
  C.地理环境与文学创作关系紧密,创作者的地域环境可以激发其灵感,所讨地域文化原生形态和内在基因很有必要。
  D.陇右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了唐朝诗人的个人气质,他们通过诗歌中新奇意象的传播间接地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南朝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提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B.《淮南子•地形训》载曰:“凡地形、东而为纬.南北为经……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释之冰。站十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秏土人丑。”
  C.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说.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立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文学家的创作,使其作品作为载体呈现出鲜明的文学地域性。
  D.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阐明了自上古至清代各个时期文学中南北地域文学的特色,指出生长于北方地域的人“多尚实际”,而生长于南方地域的人则“多尚虚无”。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唐代吴兴籍文人沈亚之,其诗文多以情思绵柔细腻、语言绚丽多彩见长。他于泾源(今属宁夏)节度使李汇麾下任掌书记时,曾作诗《答殷尧藩赠罢泾源记室》,其中“河流辞马岭,节卧听龙骧。孤负平生剑,空怜射斗光”数句所表现出的诗人气质则较之前大为迥异。请结合材料二和沈诗具体内容,试对此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为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