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140字。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温馨提示: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把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前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村落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人们的往来也疏少,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三家村就是典型的相对孤立和隔膜的村落代表。
B.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称作“有机的团结”的社会和“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乡土中国”是指过去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的人们,彼此“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特色。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逐渐被现代化所取代,乡村社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4分)
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烤饺人老张:不涨价
苏沧桑
古城,深夜11点的空气里,一缕烤饺子香,像沙漠深处的篝火,吸引着午夜游荡的人。在冬夜,饺子香有家的味道。
这个365天都会在的小摊,摆在天桥下,卖的是烤饺,天桥不新也不旧,景致也谈不上好,但每到夜深人静时分,桥下会变得特别热闹。
卖饺子的人叫老张,58岁,头发胡须都已花白,看上去像70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