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690字。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B.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境界不凡,在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下,这些愿望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D.“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中国人血脉里的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使得他们与其世界相互依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家的意义超越了经济成本一一利益的分析,使有血源关系的人伦情感在情感依托的层面更加稳固,这与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分不开。
C.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D.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直接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大河有水小河满”
B.“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D.“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钢琴小梁刘心武
那家人住着好大一幢别墅,女主人为了某种考虑,要把女儿的钢琴从一楼挪到三楼去。搬家公司都有挪钢琴的业务,但是女主人早就知道,有“要想平安换琴房,必得请来钢琴梁”一说。钢琴粱并非艺名梁粱或梁云迪的钢琴演奏家,他是个搬运工,起先受雇于一家搬家公司,他五短身材,膀大腰圆,络腮胡子,超厚嘴唇,堪称大力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