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29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可贵品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尤其是作者在文章中坦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小说中,真实的作者可以隐藏起来,借叙事者与虚构人物来表达,戏剧由舞台上的角色来说话,而散文的表达没有凭借,只有作者自己。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在这个意义上,散文是不折不扣的个人文体。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是散文作者自己,而“文”是“人”的创造物,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
对散文来说,“人心”即“文心”,“人——文”就是散文的“心”,“神”“形”是“心”的显现,“心”统“神”“形”。散文之“散”,“心散”才是根本。基于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与情感层面(理性与情感),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
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这四个层面是一种分析性的分类,由具象到抽象,由形式到精神,同时,它们之间又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人”的最直接显现。小说、诗歌和戏剧虽说也能分析出如上四个层面,但因为这些文体各有自成一体的形式结构,“人”与“文”之间隔着形式中介和话语装置,因而对于这些文体而言,相较于表达什么——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如何表达——形式、结构和话语等——更为重要。而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与“文”之间没有中介,上述三个内涵层面直接来自作者,并直接呈现于文本中,成为读者面对的对象。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散文的“人格”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品质高者,散文自有“人格”魅力。如果作者人格存在疑点,散文的境界也就坍塌了。“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与“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大散文家往往具有鲜明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由“人格”与“文格”高度融合而成的。散文成熟的标志就是风格的形成。
(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
材料二:
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散文创作应绝对地、无条件地真实,但经过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和“新散文”的冲击,散文必须“绝对真实”的金科玉律遭到了大面积的瓦解。恰逢此时,非虚构写作横空出世,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展开了“真实性”话语权的争夺。不过在争夺“真实性”的过程中,非虚构写作也出现了两个致命的弊端:其一是为了忠于“真实”,有些作家只满足于扮演“记录员”的角色,以“口述实录”或“田野调查”的方式,将一些原始材料包括书信、日记、电报等直接呈现在文本中,试图以此来强化史料的真实性。其二是有些非虚构文学作品,打着“真实故事”的旗号,生产了大量猎奇、毫无价值可言的所谓非虚构写作,这类写作主要见之于众多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鉴于上述两种弊端,笔者认为“真实”固然是非虚构写作的生命和立身之本,但“真实”应有“高标”与“低标”两重标准。“高标”是在积极写作,在“向上”的维度上创造非虚构写作的新可能和新高度。“低标”则是对众多非虚构写作群体而言,期许他们拒绝无意义的消极写作,并遵循非虚构写作的基本准则,成为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摘编自陈剑晖《近年散文话语的转换及新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写作中,作者直接在场,无法隐藏,所以袒露 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
B. 散文的“心”,是“人”与“文”的一体两面,更是“神”与“形”的合一
C. 散文文体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着散文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D. 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是对散文“绝对真实”这一金科玉律的全面瓦解。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引用刘大櫆《论文偶记》的话,是为了论证散文文体前两个层面的相互联系。
B. 材料一提出小说、诗歌和戏剧也能分析出四个层面,用对比论证体现出论证的严密性。
C. 材料一综合论证人格与文格的关系,人格是文格的自然延伸,文格是人格的符号层面。
D. 材料二提出了当下非虚构写作出现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3. 联系材料分析,下列作品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
A. 梁鸿 《中国在梁庄》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B. 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从自身的教学日常写起,在接受学生求助等琐碎的职业体验中,勾勒出一批年轻人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C. 祝勇的《故宫的隐秘角落》走进了普通游客根本无法进入的未开放区域,刻画了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了的历史人物及其命运。
D. 刘亮程的《本巴》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为背景,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在本巴国,人人都活在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两者的论述目的有何不同。
5. 散文交流会上,你选择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交流材料,请用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来分析这篇经典之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所以袒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强加因果,原文为“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尤其是作者在文章中坦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可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B.“散文的‘心’,是‘人’与‘文’的一体两面”错误。材料一原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文’就是散文的‘心’,‘神’‘形’是‘心’的显现”,可见,“人”与“文”是散文的“心”一体两面;而且在散文中“人”与“文”和“神”与“形”没有递进关系。
D.“全面瓦解”过于绝对,原文为“……遭到了大面积的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激情
爱丽丝•门罗
那年夏天,格雷斯在小塞博湖北边伯莱瀑布旁边的一家旅馆里找了个活儿。她在铺设干净餐具准备接待下一拨客人时,感觉到有人想和她说话。那是莫里。他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愿意有空的时候跟我一起出去走走?”
格雷斯在摆银餐具,几乎连眼皮都没抬。她说:“被人激将来的吧?”因为他的声音既高又紧张,站在那里直僵僵的,好像来得挺勉强似的。这儿的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