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784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2月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放一起比较下他们音乐的不同特色。在音乐史或有关音乐评述的文章中这样的比较屡见不鲜,许多人爱把他们进行对比,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柴可夫斯基这样对比:“莫扎特不像贝多芬那样掌握得深刻,他的气势没有那样宽广……他的音乐中没有主观性的悲剧成分,而这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是表现得那么强劲的。”丰子恺这样说:“贝多芬……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实在是这英雄心的表现。在莫扎特,音乐是音的建筑,其存在的意义仅在于音乐美。至于贝多芬,则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故更有光辉。即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则是灵魂的艺术。”《音乐的故事》的作者保罗•贝克说:“人们有时把莫扎特和贝多芬称作音乐界的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前者注重结构的完美,后者则喜欢气势的恢宏。有时也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比作歌德和席勒,前者的作品纯朴自然,而后者的作品感情浓烈、内涵丰富。”
很少有人拿莫扎特和其他音乐家对比。拿莫扎特和贝多芬对比,说明他们两人地位旗鼓相当,也说明拿二者对比的人的心目中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态度以及对艺术人生的态度。
我更愿意从这一点来对比莫扎特和贝多芬,即他们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之所以选择人生苦难这一点来作为比较基点,是因为这是他们两人共有的,无论是人生还是艺术,都是他们共有的磨难,也是他们共有的财富。
疾病、贫穷、孤独、嫉妒、倾轧……如黑蝙蝠的影子一样紧紧跟随他们。谁会比他们更悲惨呢?只不过,贝多芬比莫扎特多了耳聋的悲惨,莫扎特比贝多芬多了早逝的悲惨。而且,同样生活在维也纳,莫扎特要贫寒得多,贝多芬虽有过贫穷的童年,但到维也纳不久就得到宫廷顾问官勃朗宁夫人的资助。同样死在维也纳,莫扎特的葬礼比起贝多芬由维也纳政府出面举办的2万人参加的葬礼,显得凄凉万分,他没钱买墓地,他到底埋在哪里也无人说得清。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此深重的苦难,表现在他们的音乐中是那样不同。傅雷说莫扎特的音乐“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评价说:“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一个“天使”,一个“天籁”,傅雷特意用了这样两个词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这是他对莫扎特的独特理解。这不是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式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人们经常拿莫扎特和贝多芬以及其他音乐家放在一起比较,既说明他们两人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相当,也与他们的音乐特色、对艺术人生的态度给人带来的启示有关,其他音乐家也是如此。
B. 柴可夫斯基、保罗•贝克都说到贝多芬的音乐有气势和强烈情感;丰子恺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艺术,在这点上比莫扎特的音乐更有光辉。
C.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生活比贝多芬更贫寒、凄凉,他不像贝多芬有人资助,直到去世都很拮据,他的音乐没有反抗之声,连挣扎气息都找不到。
D. 交响乐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体现他的艺术追求,代表他的世界性成就,器乐理想在贝多芬那里发挥到了一个时代的极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选A,选项“人们经常拿莫扎特和贝多芬以及其他音乐家放在一起比较”,“其他音乐家也是如此。”理解错误。原文:很少有人拿莫扎特和其他音乐家对比。拿莫扎特和贝多芬对比,说明他们两人地位旗鼓相当,也说明拿二者对比的人的心目中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态度以及对艺术人生的态度。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 丰子恺与傅雷在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上有所不同,丰子恺对莫扎特的音乐有独特的认识。
B. 贝多芬的音乐与文学、哲学有密切联系,他的音乐有为诗歌谱曲的,有体现哲学意义的。
C. 《欢乐颂》里欢乐的讴歌,体现了贝多芬对耳聋等厄运痛苦的客观的苦诉,因此具有巨大力量。
D. 贝多芬的音乐更符合大众的欣赏需求,比莫扎特的音乐更贴近日常,离我们的生活更近。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观点的一项是(D)
A.艺术若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傅雷《傅雷家书》)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
C.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
D.必须有某种精神气候,某种才干才能发展。(丹纳《艺术哲学》)
4. 傅雷用“天使”“天籁”形容莫扎特的音乐,为了证明这样评价是恰当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5. 作者将莫扎特和贝多芬进行比较时,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执着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