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980字。
福建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
我们为初中语文课本打开一扇言语之门,开启一段学习之旅。我们吟诵春冬四季,游历山水八方,感受古今( ),了解中外文明。感受三月春风拂面,我们闻到了酝 ① ??(niàng)在空气中的泥土的气息;学习白求恩精神,我们知道了对工作不能有 ② ??(niān)轻怕重的态度;徜徉动物世界,我们见识了行为科学家的( );遥望缥 ③ ??(miǎo)的天上街市,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语文学习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 )历史,感受风云变幻;又可以走进自然,欣赏世间美景;还可以感受亲情,享受温暖盛宴;更可以了解社会,品味人世百态。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① ?? ② ?? ③ ??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传递 怪诞不经 探索 B. 传承 怪诞不经 探访
C. 传递 丑态百出 探索 D. 传承 丑态百出 探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为初中语文课本打开一扇言语之门,开始一段学习之旅。
B. 我们为初中语文课本开启一扇言语之门,打开一段学习之旅。
C.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一扇言语之门,开启一段学习之旅。
D.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开启一扇言语之门,打开一段学习之旅。
2.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1)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 (1) ??,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
(2)刘禹锡《秋词(其一)》中“ (2) ??, (3)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
(3)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化用典故,表现出难以言表的愁绪,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的诗句是: (4) ??, (5) ??。
(4)一山一水皆有意,“何当共剪西窗烛, (6) ??”(李商隐《夜雨寄北》)流露出诗人羁旅的孤独。
(5)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影响心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 (7) ??, (8) ???”
3.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7分)
在回顾《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经历时,小明整理了他们四人经历的磨难,认为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种是与妖魔斗,如三打白骨精、①______(车迟国斗法、大闹天宫、女儿国招亲)等情节,彰显了神勇与机智;第二种是与神佛斗,如四圣试禅心、②______(大闹五庄观、小雷音寺遇险、真假美猴王)等情节,突出了缺陷与不足;第三种是与凡人斗,如西梁国留婚、③______(乌鸡国救主、灭法国救僧、朱紫国行医)等情节,影射了现实世界。纵观整段西天取经的经历,其实也是师徒四人与自己斗争,从而完成蜕变的一个过程,所以“斗争”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之一。
(1)请补充上面这则阅读笔记,按顺序写出①②③处正确的选项。(3分)
(2)有同学指出,孙悟空戴上金箍,他的桀骜不驯被降服了,并没有“与自己斗争”。请结合原著阅读,说说你的看法。(4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23分)
(一)古诗鉴赏(共7分)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4.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秋词》一反常态,运用对比手法,有力否定了自古悲秋的论调。
B.《秋词》尾句间接抒写感受,抒发了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
C.《秋风引》未正面描写秋风,而是通过木叶、大雁等秋景交代出秋风已至。
D.秋风惟“孤客最先”听到,可以看出他对时序更替有特殊的敏感。
5.同样是写秋,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二)古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②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④,竟不知。虎亦寻⑤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
【注】①浣衣:洗衣服。②至:甚至。③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④痴:这里指天真可爱。⑥寻:不久。
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而不惧之人 关联教材
屠惧,投以骨。(《狼》) ①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