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8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D.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合式的;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2)段举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第(3)段引用“颜渊问仁”证明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D.材料二论证的中心是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文本运用了对比论证来论证这一中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他们在土地中求生存,在土地中寻发展,迁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对土地的敬重和依赖,是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B.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尽管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并不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的追求。
C.人治指依靠个人意志的作用来管理政权,实行政治统治。如孔子认为“为政在人”、柏拉图主张“哲人治国”等都属于人治。
D.法治指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晏子春秋》中的“修法治,广政教”、邹韬奋所说“法治不存在是非不论”都属于“法治”思想。
4.臧克家的现代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适合用来阐释《乡土中国》中相关理论的篇章(从“乡土本色”“礼治秩序”“差序格局”“文字下乡”中选择)是哪个?请简要加以分析。
5.下面是《论语》中所记载孔子回答弟子问孝的内容节选,孔子通过列举详细行为答复了同学的问题,这表达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文意简要分析。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墓穴(节选)
石钟山
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先是看到天空,正是又一个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通透深邃。他试着移动四肢,才发现一条腿已经断了,血凝在伤口处,他侧过身,呼唤着战友的名字。他记得撤到这个阵地时,还有四名战士,他一个又一个地呼唤着,周围静静的,只有几只不知名的虫子在土里苏醒,发出细碎的鸣叫。天又亮了些,他能看清周边的景物了。他先是看到大个子张福来,抱着上了刺刀的枪,趴在地上。在另一侧,张小宝身子扭曲地躺在那里,依然死死抱着那个敌人。他想起来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