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120字。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社会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进程,正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6000多年前,社会明显分化,开始出现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华文明加速发展。5000多年前,出现了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古国文明阶段。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开始进入夏王朝时期,中华文明也从此进入以王朝为引领的文明一体化的王朝文明阶段。夏朝之后的商朝,逐渐建立起王朝内部的各种政治和礼仪制度,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具、甲骨文字以及后世的文献典籍,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制度。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将血缘纽带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确立“周天子”对各诸侯的“宗主”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京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理念开始确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这个文化认同,成为保障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强大精神力量。
  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并由两汉所继承和发展。大一统保障着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坚不可摧。公元3-6世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融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民族的大一统,这已经超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也在民族大融合中得到新的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说明。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这说明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的文字,其发展历程清晰连贯。又如,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诸如仁民爱物、天人合一、一诺千金等道德信条,古人今人都深受其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了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今天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度蒙尘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
  (摘编自方志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秉持和发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天下为公”“富而后教”的施政理念同频共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的世界观千年辉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保障;确立大一统理念,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具有促进作用。
  B.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磨难,中华文明曾经遭遇到难以延续的严重危机。今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了生机。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富而后教”“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等思想,都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催生的重要理念。
  D.从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建筑审美的共同追求,以及中华文明中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有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其经历了原始文明、古国文明和王朝文明等阶段。
  B.民族大融合让中华文明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文明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
  C.从今天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可以看出,各个朝代都有土地买卖制度。
  D.只要发扬中华文明中的传统物质建设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早日得到实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自称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
  B.中华文明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丝绸之路的开辟、外来作物的引进、佛教的东传、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充分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精华。
  C.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提出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文化传统。
  D.中国史官制度源于商朝,周朝与各诸侯国已有“国史”撰述,各种体裁的史书,贯通古今,代代传承、世世研习,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未中断。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别解释材料一中“大一统”和材料二中“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在文中的含义。(4分)
  5.两则材料都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论述对象,论述的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木小记
  梁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