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50字。
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4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诗歌史上,用事与比兴的离合是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在艺术思维方面,用事本身就与比兴关系密切。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较早阐发何为用事,将用事解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汉代以来文人诗中如王架《七哀诗》“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阮瑀咏隐士诗“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都是称引故实,与诗人当下的情感相会合勾连。以自然物象来比兴,与援引古事古辞来比兴,在思维上并无本质差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总结得更为明确:“比,不但物理,凡引一古人,用一故事,俱是比。”汉魏文人诗兴盛以来,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用事总体上是与比兴相结合的,而这种艺术方法到阮籍《咏怀》组诗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刘宋(南北朝)以来,诗歌用事朝着频次更加繁密、技巧更加新颖的趋势发展,同时也逐渐流于俳偶和铺陈,用事开始与比兴的艺术精神相疏远。《南史》记载,王僧孺“于书无所不睹,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时重其富博”。谢灵运、颜延之更是精于用事的大家。用事在当时显然成为一种值得炫示的诗歌技艺,也引发了钟嵘“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的批评。在南朝后期,随着五言新体诗的迅速发展,用事更加与俳偶、声律要素紧密交织,进一步成为新体诗创作中语言修辞的常见现象。
(摘编自《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
材料二:
初唐时期,官方类书编暴的影响加大,用事的繁复程度和藻饰效果趋于极致,而同时也在创作精神上与比兴传统十分疏远了。
盛唐时期,诗人用事重新与比兴诗学传统呼吸相通,恢复了用事和比兴相合的传统,他们对诗歌用事的要求是,弱化学问性的色彩,强化“己意”和“兴怀”。在诗歌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用事与比兴的关系是离还是合,取决于那一时代的诗学观是将用事视为一种修辞的愉悦、学问的逞示,还是将用事视为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基本表现方法。盛唐诗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指出,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把用事当成炫示学识富博的手段,在诗中追求用事繁密、技巧新颖,这种现象招到钟嵘的批评。
B.材料一指明,魏晋以来,用事和比兴总体上能够相合;而材料二中则指出,初唐时期,用事和比兴则相离;而到盛唐时期,它们又相合了。
C.和材料二中盛唐时期用事与比兴的融合成为诗歌的时代共性不同,材料一中魏晋文人诗中用事与比兴的融合主要是作者的个人喜好。
D.从材料二盛唐诗人的创作实践来看,如果没有运用用事和比兴融合的创作手法,则很难创作出融入作者情志的含义丰富的佳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位诗人如果在诗歌创作中只强化用事的繁复程度和修辞效果,那就会影响到诗人情感、志向的表达。
B.将用事视为学问的逞示还是将用事视为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表现方法,决定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成就。
C.盛唐诗人在用事方面有个体偏好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性,如喜欢化用三代两汉以来贤臣良将等的事迹。
D.盛唐时期的诗人走出了南北朝时期和初唐时期的用事误区,创作了很多用事和比兴相互融合的佳作名篇。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岑参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抒写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B.高适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对朋友的劝慰、激励。
C.杜甫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表达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D.李白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抒发自己失意但乐观的情感。
4.材料一第一段中说“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用事总体上是与比兴相结合的”,请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如何用事与比兴相结合的。(4分)
5.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盛唐诗歌的用事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兰花
戴涛
每次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大约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它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