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10字。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B.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民族思想解放。
  C.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真”与“美”的争论,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才暂时停止。
  D.“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和内涵,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应当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但二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有所不同。
  B.求真派与求美派二者的文学批评理论都有对新的文学批评形式的借鉴与发展。
  C.恩格斯所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时至今日依然发挥较大的作用与其包容性有关。
  D.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不能直接拿西方的理论话语“剪裁”中国文学实践。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B.清代学者赵翼在《论诗》中提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C.唐太宗《帝范》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清代诗人郑板桥写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文化现象。(4分)
  5.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俗世奇人之罐儿
  冯骥才
  ①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
  他爹是要饭的,死得早,他娘靠给人家缝补衣服把他拉扯大。他娘没吃过一顿饱饭,省下来的吃的全塞进了他的嘴里,他却依旧瘦胳膊瘦腿,胸脯赛搓板。打他会走的时候,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城内城外所有寺庙都成了龙王庙,人们拿木盆和门板当船往外逃。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一直往南逃难,连饿带累,娘死在路上。②他孤单一个人只能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