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010字。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洗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做乎其微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淘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①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态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多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
  C.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和农耕经验已被淡化。
  D.存留过往的生活方式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外出务工者增多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中“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的一项是(3分)
  A.《诗经•芣莒》篇描写妇女边采芣边唱歌的场面,展现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B.内蒙多地以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凭借生态园种植与采摘,发展乡村旅游业。
  C.“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生产让人们体悟到了许多生活真谛。
  D.经历过完整的春种秋收的人,就更加知道珍惜粮食,懂得尊重农民,尊重劳动。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处内容加了横线,请结合自己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任选一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请将所选内容的标号填到答题卡相应位置上)(4分)
  5.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哦!香雪》中所展现出的中国乡土社会特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护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